“我要去延安”
“我要去延安,我要跟党走。”抗日救亡大潮中,面对祖国山河的沦陷、民族的痛楚,爱国青年四面八方穿越层层阻碍奔赴延安。记者从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了解到,在抗战和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开封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一代热血青年坚定信仰,在抗战硝烟中勠力奋斗,实现了人生抱负和人生价值。
“黄河边,延水岸,黄土筑高原。窑洞前,石磨碾,仿佛回到昨天。”革命前辈王克然在开封女中(今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读书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学生运动。1935年冬,在那场震惊全国的开封学生声援一二·九运动中,她与开封的大学、中学学生一起参加了万人大游行。为了推动抗日救国,她和同学们在滴水成冰的开封火车站卧轨四天四夜。在救亡图存时代大潮中,王克然于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来到延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她一生的革命生涯。
“风清清,天蓝蓝,我要去延安。先登宝塔山,再看南泥湾。”开封北仓女中学生曾克在声援 一二·九运动中,发表演说,编印传单,卧轨请愿。1940年,在周恩来、邓颖超介绍下,曾克奔赴延安,拿起文艺武器投入到抗战洪流,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写的报告文学《在汤阴火线》曾受到茅盾的好评和推荐。在解放战争中,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曾克跟着刘邓大军南征北战,挺近大别山,参加了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战役。
“先听安塞鼓,再看山丹丹,我要去延安。梦里边,枕儿畔,千呼与万唤。”林蓝在开封女中读书期间,因受到巴金、鲁迅和肖洛霍夫文学作品的影响而向往革命。1937年,17岁的林蓝只身奔赴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鲁艺文学系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她一直在电影部门工作。《让我们荡起双桨》传唱到了大江南北,这首歌来源于新中国第一部校园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电影《祖国的花朵》的编剧就是林蓝。
“先去忆,苦思甜,再看山花烂漫。我要去延安,看时间荏苒,看万山红遍。”在古都开封求学的学子们,带着一二·九运动的激情和对七七事变的怒吼,纷纷奔赴延安。著名文艺理论家林默涵说,在那个年代,学校培育和储存了大量革命的种子,散布到祖国四方,开花结果。(全媒体记者:魏东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