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脱贫之星”的“大梦想”

开封手机报 01-24 23:04 责编:陶宋之 我要分享

  “你们来晚了,今天采摘的5000斤双孢菇5点就装好车发往上海了,估计这会儿已经出河南了。”1月21日6时50分,天还没放亮,寒风刺骨,在河南杞县傅集镇吕寨村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的蘑菇大棚内,“脱贫之星”李清海手提着挑选剩下的几提双孢菇,脸上乐开了花:“这些挑剩下的双孢菇到市场上,也能卖七八块钱一斤。”

  该村党支部书记石继伟介绍说,李清海家五口人,他本人也没什么技术特长,曾到山东、河北、山西等地跟人打工搞建筑,一年下来也挣不到什么钱。再加上3个孩子渐渐长大,上学、成家,日子过得很紧巴。

  “李清海没房没车没存款,天天裹着一件军绿大衣从冬穿到春,被人们戏称为‘大衣哥’。”驻村第一书记徐志乾说,2014年,经村民测评,李清海一家被纳入贫困户序列。

  “清海爷,您跟着我建几座大棚,也种双孢菇吧?”

  “我还欠着债呢,没钱投资呀。”

  “放心吧,清海爷,棚我来建,菌种我提供,技术和销售你就不用管了。等你致富了,再还我。”

  2015年秋天,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致富能人吕建设和乡扶贫干部、村干部来到李清海家,帮他解了愁。

  说干就干,能吃苦的李清海开始平整土地,建了4座菇棚。菌种的发酵、播种、发菌、出菇、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管理,他都严格按照标准去实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会用电脑的李清海用孩子写过的作业本反面记下了整个种植流程和关键管理环节。

  从那以后,菇棚就成了李清海的家,他整天待在棚中观察双孢菇的生长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科学管理,精准把握好温度和通风,李清海种植的双孢菇质地细嫩,白如珍珠,鲜美可口,受到了外地客商的好评,引来众多回头客。

  2016年,李清海种植的双孢菇一座棚收益5万多元,纯收益2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当年又建了8座菇棚,正式成为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金牌”会员。这一年,李清海还清了所有债务。他不仅脱了贫,还被村民推选为“脱贫之星”。

  吕寨村18户贫困户在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相继建了100多座菇棚。李清海成了大忙人,他耐心解答、传授经验,从“脱贫之星”到“带富能手”,充分发挥“领头雁”的先锋作用。同时,他还带动7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采菇、运输、销售等环节脱贫致富。

  李清海还有一个“大梦想”,他打算围绕蘑菇产业,上加工、保鲜等生产链,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其实,从2019年开始,李清海依托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已逐渐开始实施他的“大梦想”计划。为减少村民菌种采购成本,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吕寨村建设了杞县最大的菌种培育基地,建设了保鲜库,在五里河镇、圉镇镇等乡镇建设蘑菇种植示范基地6个,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销售,该合作社已成为开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生产出的双孢菇80%通过冷藏物流销往西安、武汉、郑州、上海等地,年产值600多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200多人。在合作社的带动引领下,李清海的“大梦想”正逐渐“美梦成真”。(全媒体记者:汪少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