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红色文旅经典系列——革命老区薛孟庄

河南手机报 07-21 11:07 我要分享

河南手机报 张昆鹏 通讯员 玄子

探访寻觅淮阳古老建筑中,感觉与淮阳红色文旅特别有缘,可以说亲眼见证了它们从曾经的断壁残垣、荡为寒烟,到如今的青瓦白墙、满屋珍藏。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本平台将陆续推出淮阳红色旅游经典系列,希望我们在享受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铭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淮阳能够名副其实赢得“红色革命老区”这个光荣称号的,笔者认为非淮阳安岭镇的薛孟村莫属。在该村的东南角有两块重要的纪念碑,分别为“淮阳县建党纪念地”及“淮阳县抗日游击队纪念地”,从这两块石碑不难发现该村在淮阳红色革命历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图片2.png

1938年农历10月9日淮阳县抗日游击队在薛孟村成立,司令员由本村共产党员薛朴若同志担任。薛朴若原名薛丕淳,生于1909年,他幼年入私塾,青年时代接受马列主义,1926年,参加国民淮阳县党部举办的迎接北伐“党务训练班”,1929年,考入县立师范。图片4.png

淮阳县抗日游击队司令员薛朴若

1933年,薛朴若考入淮阳农业专科学校,“西安事变”后,他满腔热情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毅然回到家乡薛孟庄一带创办农民夜校,以教学为名,宣传抗日,唤醒民众。1938年初,薛朴若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韩继文等一起组织创建淮阳抗日游击队。

游击队在其带领下,打日本,除汉奸,清土匪,连战告捷,很快发展到400多人,游击区扩大到数百个村庄。有力打击了敌、伪、顽、匪,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牵制和分散了敌人的前进力量,同时树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威信,维系凝聚了人心。

1939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安岭薛孟遭受日军“三光”政策洗劫,400多间房屋被烧毁,16名无辜群众惨遭杀害。为了掩护转移的抗日游击队,薛朴若一家13口亲人全部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1941年“皖南事变”后,薛朴若奉水东特委命令,在水东开创游击根据地。

1942年春,薛朴若任水东联防办事处主任。后改为冀鲁豫第六行政区第六专署,薛朴若任专员。1946年,建豫皖苏二分区,薛任专员,当时全区处于“拉锯战”状态,环境艰苦,斗争激烈,薛朴若与同志们边进行县市政权筹建,边巩固扩大新开辟的游击根据地。

为反顽自卫斗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了分区、县、地方主力部队,壮大了人民武装。同时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征兵、拥军优属、民后支前动员、成立后方医院等工作,为刘邓大军南下扫清道路,有效支援了解放战争。

1983年,薛朴若同志离休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生活,回家乡定居。为改变家乡面貌,他不顾年迈体弱,四处奔波,多方筹集资金,在淮阳革命老区兴建烈士陵园,创办高堂中学和一个小型纺织厂,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2000年,薛朴若同志逝世。

2019年初冬的一天,曾顶着凛冽的北风到薛孟庄探寻过英雄的足迹。那时,村里的多数民居均为瓦房,唯一高大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那所薛朴若先生当年创办的高堂中学,教学楼顶端由薛朴若先生题写的“扬眉堂”三个金色大字,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在村里向人问询,很容易就找到了薛朴若先生家的墓园所在。墓园在村西头,几通高大的石碑,在碧绿的麦田里尤其显得高耸而庄严,石碑的背面分别纪录着薛朴若家庭几位重要成员的事迹。英雄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犹如此高大的石碑在我们心中屹立。

2022年初夏的一天,来到薛孟村,还未进村就让眼前一亮,一块红色党旗形状的路标牌上书“红色革命老区——薛孟村”,这块看似普通的路标竟瞬间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平坦整洁的村路两旁种植着秀美的景观树。

图片3.png

路过高堂中学时,发现校园围墙及教学楼粉刷一新,校门似乎也比以前漂亮了许多。大门两侧悬挂的几块匾额相当耀眼,分别是“淮阳区薛孟学校”、“周口市淮阳区区级示范性学校”、“薛孟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口市淮阳区少年宫活动基地”等。

紧邻薛孟学校的南边即是薛孟村村室及文化广场。游走在文化广场之中,你会发现红色氛围极其浓厚,各种红色元素组成的图案、景致及宣传长廊,让游人体验到该村与众不同的红色文化,这种独具特色的风格,纵观淮阳,相信也仅有薛孟,也只有薛孟。

走进村庄,原本低矮破旧的房屋,被雨后春笋般的新建楼房所替代;原本高低不平的街道,被宽广平坦的柏油路所替代。村容村貌与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情形就仿佛整个村庄被谁施了魔法,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让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后来经过分析才明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淮阳这个红色革命老区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也改善了人居环境;在精神文明的引领感召下,自食其力走向物质富裕之路;更让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美好愿景。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红色资源,这种独特性及不可复制性弥足珍贵。人们走进这些红色资源,在真实体验中感悟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先辈崇高的革命精神,从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

因此,抓好红色资源,不断丰富红色文化旅游的精神内涵和体系,让承载党史革命文化的红色文化旅游持续焕发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让游客能够游有所思、游有所获、游有所感。使人们思想受到洗礼、心灵产生触动的同时,更加拥护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