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宋国故城考古重启 再探“殷商之源”

河南手机报 04-01 10:26 我要分享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丘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商祖、商人、商业、商品、商文化”的发源地,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心中的“殷商之源”。

  为追寻“先商文化”,解开商丘古城城摞城之谜,时过20年,2021年5月,“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再次启动,宋国故城的研究对宋国文化、商文明的起源都有重要历史价值。

  3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商丘市睢阳区的“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数名考古工作者在认真分析着文化堆积层和出土遗物,20余名工人师傅也在紧张地忙碌着,陶片、瓷片和动物骨骼等文物标本不断出土,层层叠压的古城墙剖面清晰可见。

111.jpg

“商文化延续了五百多年,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包括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的城市、成熟的文字记录体系和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瓷器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管理等,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洹北商城和殷墟遗址的考古发现,已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解。但是如此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如何起源的,也即‘商之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宋国故城就是二十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抱着解决‘商之源’这一学术目的提出的‘豫东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这一发现,为我们在商丘地区寻找‘商之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该项目自2000年暂停至今,已‘休眠’20年。这次被再次激活,对探索商丘地区早商和先商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主持此次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洪彬博士说。

  岳洪彬介绍,目前发掘的地点就是宋国故城的南城墙和唐宋时期睢阳故城西墙的交叉处,两者形成“丁”字形交汇。现在已经挖掘到6米深的位置,已经清理掉发掘区城墙两侧的淤土层,完全暴露出两个不同时期城墙的叠压关系。在睢阳故城西墙的顶部,发掘出一条清代道路和十余座明清墓葬。在城墙内侧淤土层中出土有不晚于明代中期倒塌后的建筑构件,包括鸱吻、板瓦、筒瓦、兽面纹瓦当和缠枝花纹滴水等,推测可能是角楼坍塌的遗存;城墙外侧风化土层中有大量的青砖堆积,推测应是城墙外的包砖倒塌的遗迹。大概还需再挖5米深,就可见到宋国故城的古地面,数城叠压的“城摞城”奇观就可展现在大家面前。

222.jpg

据了解,宋国故城是中国历史上两周时期的宋国都城遗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发现深埋于商丘古城地下。宋国故城平面近似平行四边形,面积10.5平方公里,面积比商丘现今古城大近10倍。宋国故城遗址上层层叠压着宋国故城、汉代梁国都城、隋唐宋州城、宋代应天府城、明代归德府城等古城,洪积层下还有可能掩埋着商人及其祖先遗迹,呈现出“新城叠旧城”的地下奇观。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地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之后,正式开展了豫东大型考古勘探发掘项目。2006年宋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局限,该项目最终被搁浅。

  2021年5月,考古界再次组建联合考古队,启动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此次联合考古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

333.jpg

444.jpg

“去年获批了9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今年又批复了800平方米。以后每年我们都会在宋国故城的不同区域申请发掘500-1000平方米左右,逐步搞清宋国故城的始建年代、城市布局、使用和发展过程等学术问题。我们将一直坚持下去,在揭示商丘‘多城相叠’现象的同时,保护利用好宋国故城,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建成考古遗址文化公园,成为一处文化景观,丰富商丘古城的内容。”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良田说。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作者 李凤虎 刘梦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