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金牌 破纪录 建设施 惠民生!2022河南体育加油干!

河南广播电视台 我要分享

2月21日,2022年河南省体育工作会在郑州举行。会上回顾总结了2021年河南全省体育工作,安排部署了2022年工作任务。

1.jpg

2021年河南体育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第32届奥运会上,我省14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赛,是河南运动员赴海外参加奥运会人数最多的一届,共夺取2枚金牌、1枚银牌,打破1项世界纪录、1项奥运会纪录,创造1项世界最好成绩。

在第14届全运会上,我省共有466名运动员参加竞技体育28个大项、225个小项的比赛,808名运动员参加群众体育19个大项、145个小项的比赛,夺得竞技体育项目16枚金牌、11枚银牌、17枚铜牌;群众体育项目2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基本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继续保持中西部省(区、市)领先位次。

在刚刚结束的2022女足亚洲杯上,河南籍运动员王珊珊、娄佳惠代表中国女足国家队逆转战胜韩国队夺得冠军,队长王珊珊当选最有价值球员,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全民健身不断发展。

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全部建成或在建“两场三馆”,全年新增全民健身设施项目1400余个。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改善各类人群体育活动条件,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乡镇和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均实现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全省体育场地数量达到30.4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引导各类办赛主体开展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月、河南省第八届太极拳健身大赛、“上冰雪、迎冬奥”全民冰雪梦想季等一系列全民健身等赛事活动,满足了各年龄段、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带动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6.4%。

同时大力推进体教融合,组织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以及快乐体操比赛、三人制篮球锦标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迎冬奥动起来线上展示大赛等特色赛事,带动全省百万青少年参与体育健身。

此外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体育消费热情进一步激发。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1285.81亿元,增加值为514.26亿元,增加值占同期全省GDP的比重为0.94。

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体育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催生了云直播、云课堂、云培训等体育发展新模式;体育用品制造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增长6.92%和16.06%,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体育彩票销售平稳有序发展,全年累计销售165.25亿元,同比增长26.34%,销量稳居全国第五位,筹集公益金41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对2022年重点体育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落实国务院要求,抓好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

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建健身设施的要求,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两场三馆建设“十四五”期间务必建成。积极推进农村健身设施提质升级,今年计划将农村健身设施利用率和完好率分别提升至95%、78%。

今年计划为城乡居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少于20万人次、“走基层、送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不少于10万人次。普及科学健身知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指导科学健身的能力。支持在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机构中设立健康驿站、运动健身服务站等健身机构。

继续办好“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大赛、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群众性“三大球”联赛、自行车公开赛、徒步大会、龙舟大赛、“三山同登”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等赛事活动,让举办体育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二、突出重点与优势,着力提升竞技体育争光出彩实力。

在争取申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基础上,努力引进2—3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精品体育赛事。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合作,支持国际体育组织落户我省。挖掘以奥运会自行车冠军鲍珊菊、全运会街舞冠军刘清漪为代表的人才和资源优势,谋划打造郑州街舞运动品牌、洛阳自行车运动品牌,展现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形象。

全力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在体现价值观念、发挥综合效益、展现洛阳历史文化上下功夫,确保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科学制定竞赛计划和流程标准,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竞赛工作。

围绕“奥运争光”和“全运夺金”目标,实施竞技体育精兵精品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我省竞技体育结构调整具体办法,对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实行分类分档管理,将政策、资金、编制等资源向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倾斜,努力形成并巩固武术、自行车、水上、重竞技、田径、球类、射击等优势项目群,力争有更多我省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赛事、取得优异成绩。

三、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完善体育消费支持政策,扩大体育消费需求,促进公益性群众健身消费。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赛事组织,都要注意发挥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的作用。发展首店经济、夜经济,培育定制、体验、智能等体育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壮大新型消费,培育时尚消费。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执行免费、低收费政策,开发多样化体育健身产品,提供培训指导服务。

推动以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等项目为重点的职业联赛发展,鼓励网球、赛车等项目举办职业比赛,积极开展冰雪赛事活动。鼓励各地利用特色资源,举办群众基础好、参与范围广、消费需求多、市场潜力大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