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贬低商鞅

开封日报 08-22 14:35 我要分享

  清风

  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著名的大改革家,近日读《史记·商君列传》,发现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很低,有些令人困惑。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变法,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制度、功爵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度量衡制度、行政区划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也有不菲的作为,统帅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下场很是悲惨。

  《史记》中,司马迁是这样评价商鞅的:“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太史公说,商鞅,他的天性就是个天生刻薄的人,考察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凭借着虚饰浮说,并不是他的真实之言。况且他依靠的是宠幸的小臣,等到被任用,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昂,不听赵良的规劝,足以证明商鞅刻薄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鞅《开塞》《耕战》等书籍,其内容和他本身的所作所为相类似,商鞅最终在秦国落了个叛逆的恶名,这是有缘故的啊!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商鞅是否定的,主要有这么几个观点:一是认为商鞅是一个刻薄的人,言论华而不实;二是商鞅见秦孝公是由宠臣引见的,这不是成名的正道;三是等到当权后,对公子虔施刑,欺骗了魏国将军公子昂,不听赵良的话,商鞅是个滥用酷刑而不感恩的人;四是读了商鞅写的书,感到他的言论和行为是一样刻薄的,在秦国得到的恶名,活该!

  以上是司马迁的结论。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如此负面,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从整个《史记》来看,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还是比较公正的,这也是《史记》能够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原因所在。那么为什么司马迁对商鞅不感冒呢?首先是学派之争,司马迁是儒家,商鞅是法家。当时的汉朝,汉武帝已经确立独尊儒术的基调,法家在秦朝的建立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秦朝的灭亡,法家彻底失去了话语权。汉朝建立后,儒家得势,便从各个方面打击法家,“不师赵良之言”足以证明这一点,赵良是秦国在齐国留学的士子,儒家学说的支持者。所以,在司马迁看来,商鞅变法是大逆不道,否定商鞅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次,用重刑这一点,应该是司马迁极为反感的。大家知道,司马迁自己身受宫刑,酿成了人生悲剧,这是司马迁毕生耿耿于怀又难于明言的痛,所以他对商鞅轻罪重刑的法家思想一定是极度排斥的,司马迁对商鞅刑罚公子虔的谴责,其实就是对自己受刑的鸣冤叫屈。司马迁把自己受刑带到自己写的书里。在这方面,他没有秉持客观的历史观,其实商鞅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对人施加刑罚,对公子虔施加刑法,只能从正面说明秦国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是无可厚非的。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也说到,“商鞅相秦十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这其实就是肯定了商鞅治秦的功劳,由此可以看到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自相矛盾。从历史的角度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不够客观、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

  毛泽东19岁就读长沙一中时,曾有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谈了对商鞅的评价,称商鞅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责编:刘晓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