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汲取仁爱思想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目标

汲取仁爱思想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目标

《 河南日报 》( 2025年10月31日 第 12 版)

  □李丹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迈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始终考验着每一所高校的育人初心与使命担当。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逐渐超越单一技能维度,更加注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底蕴与专业能力并重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为实现立德树人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与切实可行的路径。

  “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古训,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道德理想,也与当代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等理念高度契合。当前,一些高校仍存在“重术轻道”“重技轻人”的倾向,偏重就业率、竞赛获奖、论文数量等显性指标,而在价值观塑造、人格培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仍显不足。这种教育理念的“工具化”偏离,本质上源于对育人目标的认知偏差。回归仁爱传统,并非简单复古,而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发现与时代性升华,是真正将人置于教育的核心。

  仁爱思想:高校育人的价值基石。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仁爱思想所倡导的关怀、尊重、责任与和谐,正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要素。它要求高校跳出标准化、规模化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向更加关注个体差异、人格成长与生命关怀的教育新生态。只有将教育的重心回归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回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心灵共鸣的伙伴。传统教育智慧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提醒教育者应以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差异化方法激发其潜能,在尊重个体特质的基础上引导其全面成长。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仁爱精神最直接的传递途径,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保障。

  此外,仁爱思想也为新时代工匠精神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伦理温度。真正的大国工匠,不仅技艺精湛,更应具备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和道德自律。他们所追求的不应是技术的单向突破,而是人、技术、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高等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更应注重这种“匠魂”的培育,使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行业栋梁。

  仁爱教育:协同推进五个实践路径。将仁爱思想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理念、关系、课程、文化及实践五个方面协同推进,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体系。

  确立“仁爱为魂”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将仁爱精神纳入顶层设计,明确写入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方案与校风校训,使其成为治理体系和育人文化的核心导向。通过开展系统化师德培训、选树“仁爱教师”典型、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等措施,营造“人人皆教育者、事事蕴含教育、处处可成教育”的育人氛围。

  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要打破师生间的壁垒,建立基于平等、信任、深度对话的新型关系。鼓励教师运用赏识教育、情感教育等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发展动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业、生活与人格成长的陪伴者和引路人。

  建设“仁爱赋能”型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仁爱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反思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模块,开发“仁爱思想与现代价值”“伦理与工匠精神”等专题读本与高水平讲座,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营造浸润式校园仁爱文化。通过景观建设、文化标识、主题教育、公益社团培育等多种形式,使仁爱精神可视化、常态化、生活化。积极打造具有归属感和幸福感的温暖校园,在细微处践行关怀理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同并内化仁爱理念。

  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等实践机制,将仁爱教育延伸至真实社会场域。推动实践成果与学分认定、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锤炼专业品格,实现知行合一。

  仁爱育才:回应时代召唤的教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培养既具精湛技艺,又怀济世之心、担当之力的时代新人,是高校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仁爱思想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也在当代德育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通过“仁者爱人”的率先垂范,引导学生成为具有仁爱精神的人,担当修齐治平使命。深入推进“仁爱育匠才”,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师只有以最大的仁爱之心,传递仁爱教育,涵育润泽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一批又一批怀仁心、守匠心、具匠才的青年人走向社会,他们必将成为推动行业进步、促进文明和谐的中坚力量,而这正是“仁爱育匠才”在当下的深远意义所在。

  高校应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深化路径探索、完善制度保障,真正让仁爱精神融入血液、见于行动,成为每一位师生的内在追求与自觉实践,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深厚的人文动力。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