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让科研更接地气一点(关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

让科研更接地气一点(关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

《 河南日报 》( 2025年09月10日 第 04 版)

  寄语

  从这里起步,向世界进发,期待你们成为国际化学领域的“领跑者”。

  □本报记者 樊雪婧

  “领完奖就回实验室,学生的实验还等着盯进度。”9月9日,2025年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东超从领奖台上走下,心里挂念的仍是实验室里的学生与课题。

  面对采访,他笑着说,自己的日常很简单:上课、科研、指导学生实验。“能把这些‘平常事’做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成,就是最开心的事。”

  王东超的教师梦,藏在杞县裴村店乡商庄小学的记忆里。“刚上一年级时,新鲜劲儿过了就不想上学了,是陈老师把我从家里抱回了课堂。”时隔数十年,提及当年的老师,他的语气满是感念。正是这份触动,让他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像陈老师那样,点亮学生的求学路”。

  这份初心,从2001年留校起,便化作了扎根教育的行动。从最初担任辅导员陪伴学生成长,到加入渠桂荣教授领衔的核苷类药物研发团队,成为专业教师,角色在变,王东超的初心没变。

  “跟着渠老师跑企业、做实验,明白了科研要接地气。”王东超说,教学也是一样,要让学生看见知识的生命力。

  前几日,他浏览文献时,发现一款抗癌新药的生产工艺中使用了“醛酮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反应”,便将其添加进课件。“只讲该反应能够提纯物质,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加入这个案例,他们就懂了,反应不只是方程式,还能实实在在用于药物合成。”

  王东超的课堂上,学科前沿、课程思政、科研工作“三结合”的特色成了招牌,而“思政密码”藏在一个个故事里。

  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常俊标院士团队研发我国首个抗新冠小分子口服药阿兹夫定获批上市,国内学者最新发表的顶尖论文……分享中,专业自信与家国情怀跟着一个个化学反应式,深深扎根学生心里。

  他参与建设的有机化学、波谱分析课程先后获批河南省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所在的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能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树立家国情怀和专业自信,比单纯教会他们几个反应更有意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