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雨中赏牡丹

雨中赏牡丹

《 河南日报 》( 2025年04月16日 第 11 版)

  □张劭辉

  仲春时节的雨丝,轻柔如纱,落在青石板路上,溅起细碎涟漪,仿佛天地间悬着一架无形的古筝,被风的手指拨弄出泠泠清音。这个时节的雨,注定要落在牡丹上——那曾被女皇贬谪却愈发傲然的花中王者,此刻正于邙山脚下舒展筋骨,将积蓄一冬的魂魄化作万千锦绣。

  若非友人相约,常住洛阳的我是不会冒雨赏花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友人自郑州来,他说:“牡丹若不在雨中看,终究是辜负了它独特的美。”于是我们执伞入园,踏入洛阳国家牡丹园时,恍若跌入一卷流动的工笔画。雨帘垂落处,花瓣上滚着珍珠,叶片上凝着翡翠,游人衣袂都染了三分胭脂色。空气里浮动的暗香有了重量,沉甸甸压在鼻尖上,让人忍不住想掬一捧揣入怀中。

  “你听,花在说话。”友人忽然驻足。凝神间,果真听得窸窣声响——是雨珠叩打花瓣的轻吟,是嫩蕊挣脱萼片的私语,更是千年花魂穿越时空的絮语。当年武则天贬牡丹至洛阳,不会想到这倔强的花儿在此处落地生根,将长安抗争的风骨,酿成河洛大地的精魄。

  穿行花海,方知“一花一世界”非虚言。“状元红”层层叠叠如宫装贵妇,朱砂浸染的裙裾自内而外渐次晕开,最外层花瓣已化作半透明绯云,仿佛轻轻一触就要消散在雨中。忽见一株含羞的牡丹花骨朵,鼓着腮帮子看着同伴嬉戏,努力想挣脱束缚,却还是没有足够的力量。朋友想助它绽放,被我阻止了,花开自有花开的方式,突破生命的禁锢是它必经的旅程,我们怎能因为“好心”去打破呢!

  转过回廊,白牡丹独倚墙角。它素衣而立,瓣如羊脂玉琢,蕊似金粉描摹,连雨珠落上都要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孤洁。忽忆起白居易曾叹“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此刻方知,这白牡丹就是西子洗去铅华的模样,一颦一笑皆是不与世争的禅意。

  黄牡丹最温润,金盏般的花朵低垂,似在聆听大地心跳。雨丝为它蒙上薄纱,少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凌厉,倒显出陶渊明篱下秋菊的散淡。忽有稚童伸手欲摘,花枝却灵巧一颤,露水簌簌而落,恍若笑着躲开——原来草木亦通人性,懂得用娇憨护住一身傲骨。

  牡丹是有傲骨的。相传冬季某日,武则天在荒芜花园里散步,下旨令百花开放,唯有牡丹不愿违背时令开放,坚守原则,最后从长安被贬洛阳。作为百花之王,它有自己的选择和操守,任凭帝王将相也无法令它低下自己的头颅。牡丹花开也是相当讲究、有个性的。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的神牡丹,相传只在盛世开,乱世不开,可谓“国运昌时花开盛”。

  对于惜花爱花之人,品花像品酒,一朵好花需要用岁月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它韵味的无穷。细雨笼烟中的牡丹不仅令我怦然心动,更曾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情有独钟。唐伯虎感叹谷雨时节的牡丹,写下“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的佳句。苏轼的《雨中看牡丹》刻画更为传神:“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唐诗人窦梁宾有一首同题的《雨中看牡丹》,其中“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一句,更通过看花悟出了豁达的人生况味。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牡丹花谢花开,刹那成就永恒。人生长河中,我们何尝不是在无常中寻找永恒的旅人?伫立在仲春时节的牡丹园里,我好像明白了很多很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