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全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河南样板(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省肿瘤医院篇)

全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河南样板(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省肿瘤医院篇)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高质量发展纪实

《 河南日报 》( 2024年11月05日 第 07 版)

  今年5月,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13位“国家队”专家在省肿瘤医院举行了大型义诊。

  在省肿瘤医院的多学科会诊(MDT)体系中,“国家队”专家常态化参与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正在义诊。

  “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揭晓,河南省肿瘤医院荣获“2022最佳临床试验医疗机构金马奖”。本版图片均由李昂提供

  □庞红卫 王晓凡

  10月1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15位专家再次入驻河南省肿瘤医院,他们将在这片土地上驻守一年,守护百姓健康。

  “听说北京的专家又来了,我赶紧来挂号!”“真好,不用跑远了,在家门口就能让国家级专家看诊。”……在河南,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正深切体会到“国家队”专家团队入驻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癌症,这个令人心生畏惧的恶魔,如今在各级政府及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正被一步步围剿。河南省肿瘤医院,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癌症防治工作的领军机构,始终站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为中原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奋力前行。

  2021年12月26日,河南省政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依托省肿瘤医院合作共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以下简称“河南医院”),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标志着河南省肿瘤防治能力即将迈上新的高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表示,自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启动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总院”)与河南医院在发展规划、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牵手”两年多,从“国家队”专家的常态化入驻,到远程多学科联合会诊的紧密协作;从医学研究的持续深耕,到癌症防治体系的全面构建……河南医院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院理念,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双方正以不懈的努力,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杆和样板,为河南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河南医院正以饱满的热情,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驰,它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浪潮,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深度融合促创新 “国家队”助力医疗升级

  2024年5月,总院放疗科主任李晔雄教授被河南省政府聘请为河南医院总院长,由他领衔的众多总院专家已分批入驻。

  国庆节刚过,河南医院迎来第二批“国家队”力量,而作为第一批派驻专家,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毕新刚继续留任一年。

  10月11日,在河南医院泌尿外科门诊,毕新刚正为一位河南患者进行细致的诊断。为了让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他选择了更为直观的沟通方式——画图示意。

  他拿起红蓝双色笔,在纸上勾勒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随着笔尖的滑动,原本抽象难懂的手术方案变得直观立体、通俗易懂。

  半个多小时的面诊期间,他耐心地解释着每一处细节,从发病机制到治疗方案,无一遗漏。“专家给俺讲得可清楚,听明白了,心里也踏实了。”该患者的疑惑在这一刻全部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抗疾病的信心。

  总院专家的到来,不仅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河南患者,还让周边省份患者受益。来自湖南郴州市的老刘就是其中之一。

  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罗京伟回忆:“老刘是我的老病号,他听说我来到郑州坐诊,就直接来郑州找我复查了。”

  多年前,老刘查出上颌窦腺样囊性癌,到北京找到罗京伟进行放射治疗,至今已经生存11年。“我老家到郑州很近,坐高铁也就5个多小时,以后就能在郑州看上北京的大专家了。”老刘高兴地说。

  “输出医院真输出,依托医院真心干。”河南医院总院长李晔雄表示,专家入驻河南医院,不仅为患者带来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也推动河南医院疑难肿瘤诊疗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截至9月底,首批总院派驻专家共接诊患者1720人次,开展手术494台(其中四级手术234台),参与MDT会诊3285次。仅上半年累计开展的三四级手术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41%;开展核心技术155项,较去年同期增长92%;收治疑难病种患者人数也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13%。

  创新MDT新模式 打造精准诊疗标杆

  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复杂性疾病,诊断和治疗均需要多学科协同完成。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综合治疗模式所带来的生存获益,远远超出传统的单一学科治疗模式。

  多年来,河南省肿瘤医院致力于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改革,专注于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的落地和创新,逐步形成了鉴别肿瘤早期病变诊断的“门诊MDT”、确定患者最佳治疗方案的“首诊、疑难MDT”的全链条MDT服务模式。

  该院医务部副主任张萌介绍,这种MDT诊疗模式,打破了学科间壁垒,真正实现了“专家围着患者转”,避免了过去患者多次挂号、反复陈述病情求医的情况,提高了肿瘤诊断准确性和治愈率,增强了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

  截至目前,医院已实现乳腺肿瘤、结直肠肿瘤、食管肿瘤、肺部肿瘤等17个单病种MDT常态化,MDT专家队伍达300余人,涵盖14个临床医技科室,每年服务2万余名肿瘤患者。

  自总院专家入驻河南医院以来,他们迅速加入该医院MDT专家团队。

  因反复咳嗽和胸背痛,77岁的宋先生被确诊为肺癌,之后来到了省肿瘤医院。在多学科会诊现场,参与讨论的专家团队不仅包括河南医院的20多名专家,来自总院的胸外科、放疗科专家也参与其中。大家集思广益,深入讨论,为宋先生提供了最规范、精准的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省肿瘤医院注重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利用远程会诊平台,成功将MDT模式延伸至县域,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为省内基层医疗机构带来诊疗规范化的新机遇,让更多肿瘤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更加专业、高效的治疗。

  来自洛阳偃师区的孙先生,今年7月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伴有呼吸困难、持续胸痛以及因肿瘤压迫导致心肺功能受损等多个并发症。 

  复杂的病情让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幸运的是,省肿瘤医院凭借创新的远程MDT模式,组织多学科专家,通过线上远程平台,与偃师人民医院的医生展开病例讨论,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治疗,孙先生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也显著改善。

  “真没想到,在俺们偃师就能及时和省级甚至国家级专家‘面对面’交流,太感谢了!”孙先生感慨地说。

  这一举措不仅让患者受益,也让基层医疗工作者深受鼓舞。“以前面对疑难危重病例,我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现在通过线上与省级专家讨论病例、制定方案,专家规范化的治疗建议,让我们对疑难病例越来越有信心了。”偃师人民医院肝胆胃肠外科主任白朝锋说。

  科研获得新突破 摘全省唯一“国际合作奖”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成就未来。省肿瘤医院坚持临床诊疗、科技创新两手抓,注重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使更多高质量医学创新成果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努力建成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水平临床研究型医院。

  在这里,医院科研人员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孜孜不倦地探索癌症的未知领域,开展前沿的临床试验与科研项目,引领着癌症治疗技术不断革新与飞跃。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患者的治疗选择,更为全球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超过1/3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复发时会发生脑转移,而因无药可用,患者只能接受手术或放疗等局部的有创治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副主任闫敏,在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吡咯替尼这一药物在晚期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巨大潜力,设计了前瞻性临床研究,作为牵头单位,与全国8家中心共同开展PERMEATE研究,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首次揭示了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在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新发活动性脑转移中的卓越疗效,并推动了相关诊疗指南的更新。近日,闫敏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创新方案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的显著优势,这项“中国研究”为全球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带来新希望。

  同样,在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王启鸣也以其卓越的科研实力,为难治性肺癌患者带来了新曙光。面对小细胞肺癌和脑膜转移这两大治疗难题,王启鸣团队在临床实践与新药临床试验中不断探索,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经过5年奋斗,团队终于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找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后线治疗选择——信迪利单抗与安罗替尼联合治疗方案,其疗效相较于传统二线治疗方案提高了两倍以上。这项中国原创的研究成果不仅打破了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的困境,更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闫敏和王启鸣团队的科研创新故事,仅仅是省肿瘤医院积极开展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该院以临床研究为抓手,以高层次人才引育为支撑,大力开展临床试验、探索生物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近两年,医院承担临床试验再创新高,开展临床试验总量约1200项,保持全国前三,最新发布的全国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排行榜位列全国第五、肿瘤医院第二、河南第一。

  此外,医院的科研论文数量与质量也实现了双丰收。据统计,2023年度医院共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07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8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05.7分,展示了医院临床科研的卓越品质与国际影响力。

  2023年,省肿瘤医院科研创新“含金量”持续攀升,尤其在两个方面格外抢眼:一是连续5年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立项数量及立项率位居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前列;二是科研成果奖再创佳绩,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全职引进的国际著名放射介入专家宋昊永教授获国际合作奖1项,为该年度全省唯一一项国际合作奖。

  10月19日,2024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结果公布,这份荣誉榜单中,河南有3家医院入选,省肿瘤医院位列其中,同时,省肿瘤医院肿瘤科被评为研究型学科。

  引领癌防新篇章 构建三级联动网络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癌症防治工作更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作为河南省癌症防治的领军者,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癌症中心)积极履行癌症防治职责,全方位推进癌症防治体系建设、肿瘤登记、癌症病因与危险因素控制、筛查与早诊早治、肿瘤早期诊断技术研发及转化等工作。

  目前,全省共建立了140个肿瘤登记处,覆盖全省90%人口,建立反映河南省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的肿瘤监测体系,为癌症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医院持续完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包括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和农村女性“两癌”筛查,服务人数每年超过百万,在癌症综合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癌症防治行动”正式启动,旨在构建一个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2021年,河南省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市级和县级癌症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实现省内市、县全覆盖的目标。

  作为牵头单位,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癌症中心)严格按照“达标一个、设置一个”的原则,甄选具备技术领先、队伍完整、设施完备和制度完善的医疗机构,逐步设立市级和县级癌症中心。这一举措,相当于在癌症防治领域修建了高速公路,使得各种资源能够迅速流通,防治路径得以通向各地,为癌症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覆盖提供了有力抓手。

  省肿瘤医院疾控办主任张韶凯介绍,目前,已有135家医院提交申请加入这一网络,其中82家完成评审工作。到2024年年底,将实现市、县级癌症中心的全面覆盖。这一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癌症防治网络,将显著提升全省癌症防治服务的同质化水平,助力打造全省癌症防治“一盘棋”的格局。

  通过这一网络,河南省实现了疾病的早筛早治,有效降低了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河南省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持续提升,实现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的阶段性目标。这一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高度认可和表扬,也吸引了全国同行前来学习交流。

  张韶凯说,通过构建三级癌症防治网络,河南在提高癌症防治效率的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了典范,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在这一片蓬勃发展的医疗景象中,位于郑州航空港区中原医学科学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工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该院区占地约239亩,规划床位1500张,其中普通病房床位1000张,研究型病房床位500张,定位为肿瘤专科研究型医院,建成后拟加挂“河南省肿瘤医学中心”,这将进一步巩固河南在全国肿瘤防治领域的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伊文刚满怀信心。他表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下,河南医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医院将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锚定“两个确保”,积极实施“十大战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国家级专家资源,持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构建完善的癌症防治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伊文刚说,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把医院打造成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标杆和典范,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河南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