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河南日报 》( 2024年10月06日 第 04 版)
□杨斯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抢抓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产生的新质生产力使得生产力要素呈现出数字化的结果,人工智能带来技术上的突破,融入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创造了新的生产空间,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聚焦人工智能发展统筹谋划,加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力争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抢占制高点。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业态的同时还会带来产业格局的重大变化,带动新的产业体系出现。发展人工智能,首先离不开算力支撑。近年来,河南加大对新基建的投入,目前在超算、智算、通算方面均有布局。超算方面,科技部批复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智算方面,已建成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通算方面,建设省市政务云存算一体数据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把发展人工智能的新质要素纳入生产之中,并着手在企业、行业和国家等各个层面建立新型管理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要适应更大变局,就需要有基于更高视角和认知的战略前瞻,在规划上进行超前部署,在法律法规制定方面拥有先进理念和思想指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技术创新,但不能只是加大研发投入等资源支持,还需要在企业、行业、国家层面的制度上有所创新,适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要素、新业态、新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动态发展建立良好环境。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以科技自立自强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近年来,河南聚焦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先后设立了40家省产业研究院,为省内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要以更前瞻的视野、更全局的思考、更务实的担当,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深化经济、科技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真正将科技与产业、金融、教育等各方面工作协同起来,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实现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产品创新、产业聚集、应用赋能的作用,拓展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对传统产业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垂直类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农机等产品,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构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引进专精特新企业,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聚焦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锻造新质生产力。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潜力巨大。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把人工智能作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育,涌现出了宇通客车、中信重工、郑州金惠、信大捷安、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优势企业和研究机构,在自动驾驶、智能传感器、图像识别与机器视觉、语音识别、消防(巡检)机器人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关键技术,打造了一批特色优势“拳头”产品,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聚焦培养人工智能科技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人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赢得未来竞争、争取战略主动的关键。要加快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设立研发基地和实习基地等平台。同时,探索建立差异化、长周期、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的人才循环。深化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针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畅通引进渠道、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服务,健全要素参与的分配机制,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下。立足河南、放眼全球,坚持需求导向,强化精准对接,真正把企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派到企业去,更好地把创新链建在产业链上、把人才链嵌入产业链中,形成技术创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聚焦人工智能综合治理,防范新质生产力安全伦理风险。构建起人工智能领域的伦理框架,推进国家层面关于人工智能的综合性立法和制度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提升监管手段,构建基于风险等级及权责划分的人工智能技术监管制度。强化服务管理,健全完善人工智能常态化备案指导和包容审慎监管的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人工智能领域包容审慎、创新友好的政策环境,促进行业发展,降低产业应用合规成本。面对安全伦理风险,建设人工智能安全保障平台,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框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伦理制度建设,真正把人文伦理观念融入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中,推动技术应用向上向善。加强人工智能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行业监督机制,推动行业自律自治,提高公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防止人工智能技术恶用滥用。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其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政府和企业应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