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南阳 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文章(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南阳“红色物业”解锁基层治理“幸福密码”。 李栀子 摄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本报通讯员 周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近年来,南阳市大力探索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活社会治理体系的基层细胞,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共建联动新格局

    “城乡社区治理要旗帜鲜明加强党的领导,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南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南阳着力构建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体系,市委当好“司令部”,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县(区)当好“一线指挥部”,加强支撑保障、检查督办;街道党工委当好“龙头”,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党组织则是“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铺天盖地”建起来、“顶天立地”强起来,保证了基层党建有序推进、有效运转,各项工作落地生根、收到成效,“同一屋檐下,都是一家人”的家园意识不断增强,为基层治理汇聚合力。

    完善网格管理新架构

    如何优化设置基层治理工作网格,消除管理盲区,变“粗线条管理”为“微网格治理”?南阳市聚焦社区精细化治理要求,不断探索完善工作方法。

    来到新野县汉城街道北关社区劳动街小区,金色的党徽格外醒目。劳动街曾是一条商业老街,但随着社会发展,这条老街风光不再。

    “解群众难、办群众事、暖群众心,就要离群众再近一些。”新野县汉城街道北关社区党总支书记寇全来说。当地通过成立劳动街物业管理委员会、实施“网格化”精准治理、设立“红色驿站”等,让老街“风光”重现,百姓安居乐业。

    南阳市还积极推进党建、综治、民政、城管、环保、应急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将各部门职能、人员等整合到网格中,变“网格林立”为“一网统管”。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常态化深入责任网格内,收集民意、宣传政策,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了解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切实解决好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难心事。

    探索协商治理新路径

    10月12日,记者来到方城县赭阳街道八里岔社区的“议事林”,社区干部和居民代表聚在一起,围绕居民们关切的污水管网铺设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这是真心实意地在为群众办事。”居民高清坡连连称赞。社区干部和居民代表不定期在“议事林”讨论社区里的“大事小情”,听民意、解民忧,集思广益。这是当地社区倾听居民心声、理顺各方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的有益探索。

    南阳市将基层协商与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警司访+”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工作机制、人大专业代表联络站、“红色物业”体系等模式。在民生事项决策实施过程中,组织群众事前协商、事中参与、事后反馈,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创新“线上”新机制,通过“乡村在线APP”“四议两公开”和“一征三议两公开”模块,就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和重大事项开展线上协商,打破时空界限,提升工作时效。

    展现服务群众新作为

    来到南阳市宛城区仲景街道泥营社区,宽敞明亮的党群会客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能培训会正在进行。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泥营社区建设了党群会客厅,包含诸葛书屋、共享会议室、“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商户联络站、“1+3+N”服务企业工作站、社区就业服务站、技能培训空间、暖心驿站等多个功能区。

    近年来,南阳市不断优化街道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及相应考核指标,赋予基层党组织相应职权,推动资源下沉社区,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保障,推动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上来;增强社区服务能力,使群众办事、休闲等需求能够“一站式”解决。

    南阳市通过构建“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工作格局,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从上层着力向基层着力转变,从局部推进向整体推进转变,从简单粗放向精准发力转变,在抓基层强基础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政策安排上不断推出新举措,在机制创新上持续实现新突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