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广告不能打着科普幌子
□张淳艺
当下,在一些社交平台以及搜索引擎平台上,科普内容经常被用来给一些医疗机构广告“引流”。在健康科普内容下面,经常会出现包含功效的医疗广告,诱导人们在阅读科普文章时点开。(据10月19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互联网健康类信息检索查询需求日益旺盛。遇到身体不适或突然受伤时,不少人习惯先上网查阅相关疾病或健康信息。然而,一些医疗广告傍上科普文章,搭便车兜售诊疗服务,让人防不胜防。
医疗广告热衷于打科普幌子,就是利用科普文章的权威光环,让患者对于广告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此前,就有痤疮患者在网上浏览一篇皮肤健康科普文章时,通过文章下方的广告链接,找到了号称能根治痤疮的北京某民营医疗机构。然而,在该医疗机构花费了1万多元,治疗5个月后,完全不见效果。
科普就是科普,广告就是广告,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
医疗广告打着科普幌子,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侵害了多方合法权益。如果患者不能进行辨别,耽误正常就医,延误了病情,就会造成健康和财产损失。同时,科普内容的原作者医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会成为某些不靠谱医疗机构的“代言人”,自身声誉和形象会受到损害。此外,一些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大量搬运其他平台的科普文章,在自己的平台进行展现传播,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强互联网广告监管,畅通举报渠道,严格依法处罚,坚决对医疗广告捆绑科普内容的行为说不。
由于披着科学的外衣,一些医疗广告更具迷惑性,因此更要加强正规科普宣传。有关部门和媒体应增加权威健康科普知识供给,扩大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覆盖面,为人民群众准确查询和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提供便利,让“伪科普”无所遁形、失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