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引擎”(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许昌市以创新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图为一家企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乔利峰 摄

    □本报记者 王平

    1厘米厚的气凝胶隔热片,被1000℃的喷枪火焰灼烧近1个小时仍“安然无恙”。河南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坚持创新引领,生产的气凝胶隔热片“直供”宁德时代,获评2022年度高成长型制造业培育企业,在前不久召开的许昌市“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暨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得100万元奖励资金……

    像河南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样,在此次大会上,共有400多家许昌企业凭借在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出色表现,获得了总额5558万元的“大礼包”。

    创新驱动,使许昌发展动力十足: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400家,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22)》显示,许昌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全省第3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奠定基础。”

    搭建一流创新平台

    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6月25日,在许继柔性输电公司生产车间,技术工人忙碌作业,产品装箱待发。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许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许继建立集团本部、产业单位两级研发平台,实现前瞻共性及平台技术上移,加快成果产出。”许继柔性输电公司副总经理韩坤说,许继集团能够快速发展,正是抓住国家发展直流输电、智能电网的市场机遇,倒逼自主创新。如今,全球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75%的“大脑”和50%的“心脏”都是“许继制造”。

    许昌市坚持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做大产业创新平台、做强科技研发平台,积极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打造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要素资源的“强磁场”。

    依托许昌高新区打造电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链,许昌智能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许继集团获批建设河南省先进输变电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同时,许昌市以创建国家和省企业研发中心为载体,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已组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近300个,覆盖了全市“633”工业发展体系。

    据统计,2022年,许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半壁江山”;近400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许继集团、黄河集团等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均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打造创新创造主力军

    一名工人在电脑显示屏前进行“人机对话”;十多个工业机器人不停地来回挥动“手臂”,自动抓取、组装各种零部件;每隔30秒,就有一根汽车传动轴下线……在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高端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展示着“智造”的魅力。

    “一部‘远东’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该公司董事长刘延生说,远东公司从最初只有10多个人、3台旧车床的“小作坊”起家,到目前已发展成为有员工上千人的A股上市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多个,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技术创新最敏感,对科技需求最迫切。近年来,许昌市注重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按照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技术向企业流动、政策向企业集聚的思路,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能量。

    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同向发力,建设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许继集团、瑞贝卡、森源电气、远东传动轴、西继迅达电梯等企业入选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总量居全省第6位;四达电力、德通振动搅拌、宝润达新型材料、金欧特实业、大张过滤设备、德佰特机电设备等企业入选河南省“瞪羚”企业,总量居全省第3位。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许昌市科技、财政、税务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发力,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备案建库、申报培训、对口辅导、会商通报等“四项机制”,对后备库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服务。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支持县(市、区)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县(市、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完善对县(市、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考核机制,落实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政策,推进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应入尽入”入库评价。

    坚持创新为先、加快延链补链,全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规模达14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0亿元,分别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汇聚一流创新人才

    强化创新强市智力支撑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前不久,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和上海交大张万斌教授的专家团队,就“双氢青蒿素”中试和试生产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视频探讨。

    双方牵手合作的背后,源于许昌市开展的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揭榜挂帅”,鼓励各地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外部创新资源,解决本地技术难题。

    近年来,许昌市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许昌英才计划”,着力抓好培养、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了吸引人才的“磁场”,先后引进9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4名高层次人才。

    千方百计引进人才——许昌市委出台了《关于汇聚一流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强市的若干举措》,通过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绘制招才引智“图谱”“链谱”、设立专项资助资金等方式,大力引进应用型人才和团队;开展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揭榜挂帅”,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外部创新资源,得到省科技厅立项支持项目数量居全省第2位。

    多渠道培养人才——通过主持承担科研项目、委托高校定向培养、高校进修深造等方式,通过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各类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荐优秀科技人员申报“中原英才计划”,已培育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科技领军人才近20人。

    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在给予奖励扶持、增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比重的同时,委以重任,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联姻”名院大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地合作,许昌近百家企业与中科院30家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9个项目获得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立项支持3000余万元,立项数、获得资金数均居全省第1位。

    建设一流创新生态

    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连续10年,累计投入4亿多元,重奖科技创新、制造业企业;连续3年推进“创新年”行动,以完善的政策体系激活创新链;成立许昌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把科技创新有关指标分解到县(市、区)并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出台《许昌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为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提供高效制度支撑……

    许昌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着力搭平台、建载体、强产业、聚人才,积极打造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相互融合的创新生态,形成推进全市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工作机制、考核导向等,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在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的同时,许昌市还持续推进河南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市建设,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许昌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省“科技贷”“科技保”获得贷款5.18亿元,总额居全省第3位,切实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实施政研企联动创新“1+10+N”行动,与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等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70余场次,服务企业160多家次。

    奋楫扬帆正当时。许昌将以更大的力度壮大创新主体、引进创新人才、转化创新成果、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奋力打造充满魅力的创新高地、创业热土、开放强市、人才乐土。

    短评

    为有创新活水来

    □许平

    许昌以全省第13位的土地面积、全省第12位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省第4位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许昌的“蝶变”靠什么?靠创新!创新是许昌“走在前列”的核心动力和最大势能,更是激活城市发展“一池春水”的密码。

    许昌始终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生态和政策环境,以创新之力推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提质提速提效。

    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如今,“创新活水”已经流淌到许昌的各个领域。许昌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许昌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胆识抓创新、谋创新,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奋力绘就美好许昌图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