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100”,创新驱动南阳光电产业“换道领跑”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芒种时节,播撒无限希望。
6月6日,南阳院士小镇迎来的首个入驻项目,就足够“重磅”。当天,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在此揭牌成立,何季麟、姜会林、王立军三位院士及团队正式加盟,同时还汇聚清华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郑州轻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创新资源,阵容之强,引人畅想。
“东方光微”,正如其名,这是一家侧重研发光学技术的创新机构。这些科研领军人物和高校顶尖研究团队,为何纷纷青睐一家刚成立的研究院?
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主任何季麟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实验室将与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共建“关键金属产业化基地”,借助南阳中光学集团为龙头的光电产业集群优势,把从“0到1”的原创技术成果在这里转化为“1到100”的产业应用,用技术迭代升级助推产业升级,再造一个光电产业的新赛道。
“早餐畅聊”引出的重大项目
5月16日,是南阳市的“企业服务日”。当天一早,南阳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相关企业家从“早餐畅聊会”开始,探讨光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未来构想。
当天的主角是南阳中光学集团董事长李智超。他开门见山地提出,我省把南阳光电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南阳也把相关产业作为20个主导产业集群之一,并制定了培育千亿级规模产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走寻常路”才能弯道超车。
李智超认为,以中光学为代表的南阳光电产业集群,已经实现了光学元器件制造、光学镀膜生产和光电设备整机研发的自主核心技术突破,但由于规模体量、品牌效益与世界光学巨头仍存在差距,破局之路在于开展光学应用的原创技术研发,抢抓机遇开辟市场“蓝海”。
“早餐畅聊会”随即移师至中光学集团,变为“现场办公会”。在了解到中光学集团已围绕光电新技术研发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布局后,南阳市委主要负责人当即拍板:成立一家政府发起设立、引入顶尖科研团队并实行市场化运营的创新研发机构。
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后,“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横空出世,早已倾心于南阳的院士、专家纷至沓来,多方共识迅即达成。
“我们把研究院定位为光电原创技术策源地、产业发展推进器,是有着充分底气的。”南阳市委组织部负责人李永说,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举创新驱动、科技兴省、人才强省等战略,南阳聚焦前沿新兴技术研发,既是一次大胆的战略尝试,也是开展能力作风转变和创新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
“光电强国”梦想引领产业腾飞
心怀梦想,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在为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发来的视频贺词里,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姜会林说,该校作为“新中国光学人才摇篮”,“光学强国、光学报国”是始终不变的信仰。
这样的情怀,在以李智超为代表的专家团队身上有着深刻体现。作为中光学集团首席科学家,李智超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在数字光电领域实现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程自主,企业一步步成长为光学组件研发生产和光电信息应用技术的“国家队”成员。
“我期待着完成新的角色转换。”李智超说,作为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院长,在新的平台上,将以“何季麟院士关键金属产业化基地”“姜会林院士先进光学产业化基地”“王立军院士光学农业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为重点,聚焦光导照明、隔热采光和光学高效农业三大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用一年时间建设推动研究院与新中试基地投产运营,早日抢占从技术转化到产业应用的“窗口期”。
作为相关领域的“执牛耳者”,上述3位院士也分别表示,光学新材料应用、智能光学采集和光学高效农业代表着光电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推动相关原创技术早日转化为生产力,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能源自主的关键所在。
奋进新时代,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胜。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表示,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要立足南阳、辐射全国、面向世界,通过刚性引才、柔性引才、项目合作、股权激励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原创专利技术人才团队,聚集创新力量与产业发展要素。以研究院和中光学集团为中心,培育全新“内核”的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助力南阳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强市战略的优势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