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念兹在兹 河南日报

    □解国记

    “无论在哪里,时常上网浏览《河南日报》的习惯不变,当年所剪的《河南日报》不丢。”

    1975年春,安阳地区召开工农兵通讯员经验交流大会。会上,河南日报社、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向与会人员赠发学习资料,安阳市人武部范钦佩等介绍经验,大大激发了我的投稿积极性。

    1975年5月14日,我写了一篇理论文章《王秀云同亲属之间建立的是什么样的关系》,于5月31日寄往《河南日报》。当时《河南日报》就4个版,容量很小,理论评论版更不是天天有,要很长时间才出一期,所以我也没抱啥刊登的希望。过了二十来天,有一次我翻《河南日报》,发现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共产党员同亲属之间应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便想看看人家都写啥、咋写的。谁知往下一看署名竟是“解国记”,再看报纸日期,1975年6月23日。读内容,编辑后的文章与我的原稿相比,衔接紧凑、逻辑严密、一气呵成。那时起,我对《河南日报》编辑的功力叹服不已。

    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孩子的署名文章上报纸,别说在大队公社,就是在全县范围也非同小可。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登在省级党报,是对作者相当高层次的肯定。当年,清丰县石油煤建公司就找到我家,招我去做写材料的临时工;不久,又因我在煤建公司创作的豫剧《沼气新花》在全县巡演,“更有名气”的我被调到县商业局工作。我能成为恢复高考后的1977级大学生,就是得益于县商业局给了我20多天的复习时间。

    我对《河南日报》充满感激之情,上大学期间继续写报道写文章,先后发表了《大屯公社邮电所尽量方便群众寄信不出村汇款包裹送上门》《党报记者的光荣》等。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当记者,《河南日报》成了我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我每天读报剪报,并分类整理,要到哪里采访就随手带上相关资料,心里踏踏实实——起码咱有背景资料。同时,报社领导、编辑、各地驻站记者,也对我特别关爱,不仅传授经验、提供信息、联系采访,新华社播发了我的稿子更是支持刊用,光头版头条就安排过好几次,对我鼓励很大。

    后来我从黄土地调到黑土地,又调到北京工作。无论在哪里,时常上网浏览《河南日报》的习惯不变,当年所剪的《河南日报》不丢。前者让我经常了解故乡新变,得读美文新论,好似常与新朋笑语;后者集中存放于家里一个柜子中,不定啥时候就翻出旧闻看看,叹俯仰之间沧桑世事,恍若偶逢老友聊天。化用一句古语,我之于河南日报,真可谓“念兹在兹”。

    (作者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