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邓州:绘就水清民富新画卷(这一年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赵昌平,在邓州市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查看育种情况。李栀子 摄

    □孟向东 曾倩 王中献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殷殷关怀,暖人心田;谆谆嘱托,催人奋进。一年来,邓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项目为王、生态发展、民生为要等战略行动,项目建设成效卓著、产业根基更加坚实、城乡面貌不断改观、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迈开了追求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开启了建设中等城市、丹江口库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征程。

    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汇水区涉及邓州市杏山区、彭桥镇,总干渠流经邓州市九龙、张村、十林、赵集四个乡镇,境内长度37.4公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之一,邓州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自从有了污水处理站,村里的污水不乱排放了,没那么大味了,环境随之也越来越好了。”5月5日,邓州市九龙镇大陈村村民李随富,看着村里鸟语花香的现状高兴地说。

    在大陈村不远处,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流经地,站在桥上举目远眺,一泓碧水宛如千里玉带,缓缓向北流去。

    “通水以来,邓州市始终围绕‘绿’字做文章,持续大力开展干渠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南阳市生态环境局邓州分局副局长李孟春介绍,为保证丹江水质安全,近年来,该市沿线乡村干部和相关部门以高度的政治意识,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关、停、并、转、迁”等多项措施,全面杜绝污染排放。还通过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和乡镇政府共同努力,依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坑塘整治和美丽乡村等项目工程实施,建设了一大批生活污水处理站、大三格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对全市578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进行全面排查治理,保障了水质安全。

    不仅要保水,更要护水。

    为加强对渠首生态的保护,邓州市在辖区内37.4公里的中线干渠上,建成两侧各100米的生态林带。在渠首大道原有每侧20米绿化带的基础上,加宽15米完成栽植任务,有效治理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湍河国家级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

    为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邓州市强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改变传统耕作方式;结合百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养殖业;大力推行育林绿化、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进太阳能进村入户,推行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沼气池“四改一池”工作,建设公共清洁设施,建立卫生制度,推进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作。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邓州市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努力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科学推进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壮士断腕保环境、围绕“绿”字做文章、建设湍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核心水源区,多年来,邓州市采取多种得力措施,筑牢生态屏障。2021年10月,邓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邓州市污染防治攻坚办主任王新堂表示,该市将持续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牢记嘱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5月上旬,走进距邓州市区5公里的腰店镇,连片小麦长势良好,尽管有林网相间,绿色的麦浪仍然望不到边。当地村民介绍,这里是他们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一共涉及11个行政村3.5万亩。因为传统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近年来,这里的小麦产量每亩提高了200多斤。

    “有了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机耕路通到地头,全程都用上农机,省力又省钱。”王丽是邓州市国裕金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更是邓州市十林镇闻名的种粮大户。她说,目前她在周边一共流转10000多亩耕地,其中有1500多亩处在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因为这里的基础设施完善,合作社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产量高了,品质优了,效益也好了,合作社从事粮食生产的干劲倍增,信心十足。

    据了解,作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多年来,邓州市紧绷粮食安全弦,扛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有耕地2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17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8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69万亩,粮食年总产140万吨,连年获得国家超级产粮大县荣誉称号,2021年又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市)三个国家级、省级试点。

    守牢两个“红线”,藏粮于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该市最大的优势。邓州市拥有相对丰富的水资源——引丹灌区132万亩,占当地耕地面积的52%。利用这一优势,该市在持续开展“空心村”“大棚房”整治,守牢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推进全域渠灌、全域三产融合、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守牢粮食生产能力“红线”。“十三五”期间,该市耕地由244万亩增加到25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49万亩增加到169万亩。

    强化科技支撑,藏粮于技。该市规范建设17个区域农技站,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2021年,该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介绍,该市加强种业创新引领,自主选育了一批优秀农作物新品种。目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品种1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品种5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1个,是河南省审定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最多的县级市之一。该市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创建的国家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是国际领先的“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

    该市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性服务组织,支持培育好“耕地托管”“产加销一体”等业态,拉长产业链条,把深加工产业链留在乡村,建设18公里的“迎宾线”、30公里的“邓十线”两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带。2020年,该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践行‘国之大者’,让‘中国碗’装上更多优质‘邓州粮’。”邓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鹏说。

    保障移民幸福生活

    2011年,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了一泓清水北送京津冀,丹江口库区几十万群众挥泪舍家园、弃产业、别亲友,离开世代生活的故土,义无反顾地卷起了铺盖,带着父母妻儿,搬迁到几十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建新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册上写下感人肺腑的篇章。

    作为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邓州市共接纳安置新、老移民62587人。那些推倒祖辈遮风挡雨的老屋、挥别亲人的移民们,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5月3日,走进邓州市裴营乡移民新村——和谐社区,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排排崭新的青灰色的二层楼房鳞次栉比,一棵棵风景树迎风摇曳,文化广场上,几多孩童嬉戏玩闹,传递着幸福的信息……

    据该社区居民介绍,和谐社区于2011年8月从南水北调库区淅川县香花镇刘楼村搬迁而来,临近省道S240线,距市区5公里,出行很是方便。

    农业生态庄园、果园、农家乐饭店、智能温室大棚、源头肉牛专业养殖合作社、养猪场、养鸡场……一项项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在和谐社区开花结果,该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华西说,近年来,该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移民新村的乡村振兴路。

    移民生活比蜜甜。在邓州市九龙镇陈岗移民社区,宽敞明亮的楼房干净整洁,水泥硬化的道路通往各家,路灯安装到家门口。每天茶余饭后,移民群众聚集在文化广场,跳舞、打球、健身,交流种植、养殖心得。

    “我们社区有1766人、2579亩耕地,这几年,我们移民群众的日子过得真红火。”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大林说。

    作为全省南水北调移民第一安置大县,如何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邓州市南水北调和移民服务中心主任陈秀善介绍,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指导移民发展生产,开辟拓宽增收致富门路,逐村制订移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支持移民生产发展的扶持政策,用足用活扶持资金。在移民产业发展上,按照“精致、特色、高效”的发展路子,倾心聚力,合力帮扶,移民人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移民生产生活有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据介绍,近年来,邓州市累计向全市29个南水北调移民社区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9000余万元,建成一批养殖场舍、蔬菜大棚、加工厂房等生产发展设施。同时,鼓励各移民社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2900余万元助力移民社区发展。

    陈秀善表示,邓州市将继续把实施移民扶持资金项目作为移民重点民生工程,为使扶持资金切实发挥效益,促进移民致富,增加移民村集体经济收入,结合移民社区生产发展实际和不同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发展文章,加大对移民社区种植、养殖及加工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让移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答好中医振兴命题

    近日,走进邓州市中医院“薪火传承论坛”直播间,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名老中医薪火传承分会会长——国医大师唐祖宣正通过直播的方式给来自各地的学生传授中医知识和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赶了个‘时髦’,学了项新技能。通过医教研的融合和全面发展,运用现代科技不断推动中医药的创新,我发现古老的中医药在新的时代下焕发出了更加盎然的生机。”唐祖宣说,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于2021年10月,筹资50余万元,在该市中医院,设置了近70平方米的科普视频录制室,组织中医药专家团队,每星期开展两次线上培训,宣传感染防控知识,截至目前,共开展线上培训26期,受益人群30余万人次。

    据了解,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邓州市不仅中医人才辈出,经过多年传承和发展,邓州中医药多项工作也位居全省前列,从1994年荣获首批“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到现在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荣誉从未间断。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邓州中医药战“疫”成效显著。2020年5月,在全省中医工作会议上,邓州市作为唯一一个县级单位就中医药协同抗疫作了经验发言。

    发展中医药,要着眼大局,布局全局。

    “现在村里人来看病,都会优先考虑中医疗法进行治疗。”邓州市裴营乡闸刘村大张闸卫生室医生张正顺说,随着“中医特色服务机构”在全市的普及,备受群众青睐。

    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丁自力表示,邓州市始终把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优先位置。近年来,先后争取项目、自筹资金近3亿元,优化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基本形成了“龙头领先,枢纽联动,基础扎实”的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并在村级卫生室,创新开展了“中医特色服务机构”创建工作,现建成106家,受到省中医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建设经验被推荐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文化,历久弥新。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文化?

    “第二批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其中有20项与中医药相关。”丁自力介绍,邓州市多年来坐拥良好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但品牌发展却不温不火,为了正本溯源,发扬光大“仲景文化”和“中医药根脉文化”,邓州市集中人力物力,高质量完成了《医圣故里中医药民俗文化研究》和《医圣故里邓州市中医药志》两项省级文化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5月4日,在河南仲景源艾业有限公司艾草种植基地里,该公司总经理黑先超正在新选育的“仲景红”试验田里观察艾草长势,“这个品种艾草叶片大、香味浓、植株高大,还耐干旱耐贫瘠,下一步,我们准备逐渐替种。”

    据悉,作为全省最大的艾草单体种植公司,近年来,河南仲景源艾业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和龙头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辐射带动了5万亩艾草种植,平均每亩效益超过3000元。

    艾草、甜叶菊、泽兰、半夏、金银花、赤芍……在邓州,全市有种植专业合作社18家,中药种植面积近3万亩,中药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邓州为“现代中药产业”和“中药材种植基地”。黑先超开心极了,“这下信心更足了!”

    “项目为王,服务为基,文化为魂。”邓州市委书记、市长邓俊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重要指示,殷殷嘱托,是期望,更是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州市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鼓励中药种植养殖加工产业,补齐中药产业链,推进“邓药”地理标志申请,加速打造“医圣故里”中医药之都规划,实现全市中医药事业在人才培养、机构建设、文化宣传、产业发展齐飞跃。传承仲景薪火,答好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命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