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偷拍产业链,法律需要长出牙齿(锐评)
□刘天放
带摄像头的扫地机器人、家里安装的监控摄像头、防不胜防的针孔相机……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摄像头被广泛应用,在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少数不法分子实施偷拍、偷窥等违法犯罪活动带来可乘之机。(见3月16日《人民日报》)
合理合法安装监控探头,能为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但无孔不入的“黑探头”,对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困扰。进入网络时代,很多人安装摄像头来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却因弱口令等问题面临重重隐患。当我们外出旅行入住宾馆、酒店走进房间时,第一件事就是要检查房间有没有针孔摄像头,无疑令安全感大大降低。当个人隐私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时,当偷拍成快速获利的手段时,既侵犯了他人隐私,又破坏了网络安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
实际上,偷拍行为不仅限于宾馆酒店,在商场、民宿、出租屋、洗手间等地,同样有可能藏有针孔摄像头。而每一个偷拍的摄像头里,都藏着一条黑色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从设备的生产到安装,再到改装直至用于偷拍,这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违法成本很低,获利也很容易。
小小的摄像头便可获巨利,这才使偷拍偷窥事件屡见不鲜,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斩断偷拍黑色产业链,要用法律手段解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有偷窃、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但在司法实践中,此类问题常常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因此,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偷窥、偷拍他人隐私行为的违法成本,重拳出击才能避免不法之徒钻法律空子,以较小代价获得巨大利益。
偷拍偷窥事件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斩断偷拍偷窥黑色产业链,绝非一方之力所能及,除了诉诸法律之外,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筑起安全防范屏障,负起责任。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让黑色产业无所遁形,使社会环境更加清朗,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