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容提质 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
□林永然
当前郑州都市圈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塑性调整,这一重要调整既是我省基于区域发展新形势新特征作出的战略考量,也是凝聚力量提升我省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更好发挥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近年来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但是与国内主要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相比,郑州都市圈在某些方面相对落后,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是根据我省当前区域发展阶段、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未来发展需要作出的科学调整。不能把郑州都市圈扩容简单地理解为都市圈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应当把郑州都市圈扩容放在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要素中加以认识。
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主要内容,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形成区域发展的“强核”,构建起新的区域发展格局;还能够使更多经济主体获取发展机会,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同时还要看到,都市圈本质上是城市间各类生产要素、产业、公共服务、功能、交通等诸多内容充分融合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空间形态,都市圈扩容能够使都市圈内各类经济资源超越单一城市边界,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正确处理若干重要问题
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竞争与合作、集聚与扩散等若干重要问题。
在郑州都市圈扩容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市圈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圈,是中心城市突破行政边界束缚、实现经济边界不断扩大的结果。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要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要素和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同时,郑州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定位的协调、生态环境的区域治理、市场秩序的有效维护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配置等,则更多地依靠政府力量来实现。
竞争和合作是影响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郑州都市圈扩容将会带来竞合主体的增加,一方面将会增加协调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圈内不同职能和规模等级城市的合作。因此,郑州都市圈发展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以区域公共利益为导向,以统筹城市功能、开展毗邻区合作、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促进城市合作,保持合理的竞争水平,同时建立起相对应的利益分成和补偿机制,推动实现“1+8>9”的经济效应。
集聚和扩散是都市圈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之间最为显著的关系。郑州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各类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和扩散的结果,郑州都市圈扩容将会带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腹地和都市圈内部整体市场容量的极大拓展。因此,协调郑州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需要郑州不断发挥引领作用,在提高集聚能力的过程中尽快形成规模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并积极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技创新、生产技术、人力资本、平台优势等产生外溢效应。
以扩容提质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加快推动郑州都市圈从产业同构走向功能协同。都市圈扩容的首要变化是圈内城市数量的直接增加,郑州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相似,急需构建功能协同的产业空间体系。一方面要推动城市产业间合作。郑州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做强高端服务环节;同时推动汽车零部件、物流业、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向圈内其他城市转移,实现产业分工的合理化。另一方面要推动城市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要积极打破行政边界和思维定势,探索实现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产业资源,以企业为主体实现郑州都市圈城市间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加快推动郑州都市圈从量的扩大走向质的提升。实现经济由量的扩大到质的提升,关键在于是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对于郑州都市圈而言,一是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重点以G30为主轴推进郑开科创走廊建设,打造沿黄科技创新带;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做强创新平台,针对核心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二是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以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产业要素,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增效。三是要培育一流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创建工程,支持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创建“双一流”。推动郑州都市圈范围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产业基地等各主体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对接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制度保障。
加快推动郑州都市圈从项目协同走向制度协同。在都市圈扩容带来更多参与主体的情况下,需要不断提升政策制定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以及执行的协同性,逐步突破原有以项目化合作的形式,建立健全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制度体系,强化在规划编制、市场准入、环境监管、利税共享、联合招商、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制度协同。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