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新乡 按下“数”治快进键

    创新新乡活力足。 李保忠 摄

    □本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袁楠

    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生产力。

    2021年下半年以来,新乡市强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数治”思维,在全省率先启动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权力运行“一网统管”,解决了许多过去想管管不住、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

    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表示,该市通过加快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建设,既有利于便民服务升级、干部作风转变、营商环境优化的良好效果,也有利于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 优服务强监管 “一码惠企”让企业轻松上阵

    1月10日,新乡市红旗区新东产业集聚区,河南芯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大门外,新乡市生态环境局红旗分局工作人员申高飞拿起手机,扫描企业的专属二维码,在弹出的页面里填写好执法单位、执法的内容后,才开始像往常一样,对企业固体废物处理情况进行检查。

    对申高飞来说,执法之前先扫码,已经成了新常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为企业带来诸多可喜的变化。

    “现在所有职能部门来企业检查都有记录。我们扫个码就可以很方便地在平台上看到检查结果,还能对检查进行评价、反馈意见。”芯睿电子总经理郭立洲高兴地说,“这个平台通过提高检查效率,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我必须点赞!”

    这个备受企业欢迎的平台,是新乡市在红旗区试点运行的“一码惠企”平台。

    2021年年底,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不明晰、执法随意、诉求难解决、办事程序多等问题,红旗区在新乡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指导下,探索建立了“一码惠企”平台,为企业建立统一“画像”,并实行“一企一码”,融合码上政策、码上诉求、码上监管、码上融资、码上信用、码上兑付等诸多功能。让郭立洲赞叹的正是这些新功能。

    拿“码上政策”来说,之前企业想找某项政策,找创新激励方面的要去科技局,企业资质认证的要去工信局,税务优惠要去税务局,不同业务部门有各自不同的官网,一个一个找,麻烦不说,还容易遗漏错过。如今,“一码惠企”平台会根据每个企业画像,定期精准推送符合该企业需求的最新政策解读,让企业充分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码上监管,通过对执法评价以及执法频次等数据进行归集分析,平台能及时发现权力运行、执法监管行为中的“异常”现象,对过度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进行自动预警和警告,防止影响企业经营的现象发生。

    据红旗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王锦介绍,该平台的码上兑付功能也将很快实现。未来凡是符合某一奖励政策的企业,无需专门申请,平台将根据数据进行判别后,主动为企业在线申报、精准兑付。届时,不仅让企业免受流程繁杂、审批漫长之苦,更可杜绝“吃拿卡要”等违法现象,真正为企业减轻负担。

    “我们最终要实现企业的各类诉求都能‘码上解决’,让企业能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安心经营。”红旗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岳永鹏说,“一码惠企”平台通过服务和监管并重,起到了改善营商环境的效果,目前平台还处于建设试运行阶段,成熟后将向全市推广。

    打造“一码惠企”平台是新乡市探索由“人治”向“数治”转变的一个缩影。

    去年9月份,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家大数据战略”和省委“数字化转型战略”,新乡市抢抓大数据时代的重大机遇,启动了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建设,着力打破部门之间界限壁垒,改变数据“碎片化”“孤岛化”“烟囱化”等现象,破解权力寻租、灰色链条等问题,让所有审批事项、监管事项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积极推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共享”,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城市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2 盯进度转作风 “全生命周期监管”呵护项目建设

    2022新年第一天,新乡市一个名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上线运行。

    何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这个系统是怎么运行的?

    “跟踪一个项目从谋划、立项,到建设实施、建成达产达效的所有环节,建立项目数据库,通过系统数据直观显示项目建设情况,一旦某一环节没有及时更新或超过办理时限,系统会自动向相关部门发出警示提醒。”新乡市发改委副主任王雁伦说,借助这一系统工具,可推进全市项目建设实现清单化管理、挂图作战。

    自2021年10月开始,新乡着手梳理全市范围内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照工业、农业、服务业、城市更新、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目前已录入续建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项目和谋划项目共6000余个。

    在电脑上点开“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可以查看每一个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年度投资及工程形象进展、项目审批进展、项目单位以及项目库管理情况。点开“项目基本情况”,该项目的项目代码、项目名称、行业领域、项目阶段、计划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计划达效日期、总投资等内容一目了然。

    王雁伦说,这个监管系统并不只是简单显示项目进度,最重要的是能随时结合数据分析报告,清楚了解全市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外商投资项目等运行情况,进而分析全市投资运行结构,及时了解和调整未来产业方向,为政府投资结构调整提供大数据支撑。

    这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是新乡市刚刚上线一个月的大数据监管服务平台的模块之一。

    “让数据有价值,关键是要用起来。”新乡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刘光朋对记者说,新平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其建设过程更是一次标准、流程、制度的重构,需要各方参与协作,尤其需要相关人员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只有让大家觉得“工作少不了、群众离不开”,不断增加用户黏性,新平台才能在应用中不断完善,让数据真正发挥作用。

    为此,新乡市采取边开发、边完善、边提升的思路,功能成熟一个上线一个。目前,该平台已归集45家单位29类329万余条事项数据。根据全市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情况,选取274个国考、省考以及上海、杭州等先进地区的指标,形成监管指标基础库,初步形成“一网通享”“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码惠企”“一键缴费”“数智大厅”“行业监管”等应用场景。“通过数据共享促进各项便民利企服务能力提升、通过数据分析对权力运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帮助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有效地建立起预防违规违纪行为的行政效能监察机制。”刘光朋说。

    “新乡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全力推进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就是要下决心转变过去存在的拖沓作风。”新乡市市长魏建平说,“通过‘一天一上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总结’压实压细工作职责,确保按计划实施、目标如期实现,把起步当冲刺、开局当决战,确保实现开门红、全年红。”

    3 部门间拆壁垒 已上线十九个“一件事一次办”

    宝宝出生后,都需要做哪些事情?

    落户、交社保、医保,这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之前,如果想要办齐这三件事,需要在派出所、社保局、医保局之间来回奔波,同样的材料可能要反复提交,甚至因为各种意外而不得不多跑几趟。

    现在只需将申报户口的材料交给离家最近的派出所,然后在家中坐等办理结束,就可以领取相关证件。

    “我们打通了三家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让派出所作为信息收集单位,所有材料通过网络共享,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刘光朋说,去年该局上线“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使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事项能够一次办结。

    “一件事一次办”就是将群众和企业需要到政务服务部门办理的多个事项经过环节整合、流程优化后,变成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好”,线上“一次登录、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让政务服务从“单事项审批”转变为“全流程办理”“套餐式服务”。

    为此,新乡市制定“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改革工作实施办法,梳理出涉及出生、入学、就业、置业、婚姻、生育、退休、殡葬以及公司设立、经营、退出等全生命周期的多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目录,已上线“公租房一件事”“出生一件事”“企业注销一件事”等19个一件事,极大提高了各部门办事效率,解决了企业群众多处跑腿、重复提交等难点问题,真正做到高效便民。

    类似“一件事一次办”,新乡市围绕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不断拓展场景应用,全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线下服务水平同步提升。

    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均录入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市政务服务大厅事项进驻率达92.83%,一窗分类受理率达91.42%;“全省通办”实现800项事项线下“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150项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行政许可类即办件占比达到52.73%,承诺时限压缩比例达到87.23%,“不见面审批”占比达80%以上。

    “新乡将加快建立互联互通互融的大平台,建设统一规范的市、县、乡三级综合服务监管体系,推动流程、标准和制度的再造重构。”李卫东说,力争到2022年底,形成科学管理架构,构建集全面感知、深度分析、智能运行、科学决策、统一指挥、有效监管、主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体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