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河南 添彩现代化新画卷(现代化河南怎么建·体育河南篇)

中原网球中心二期场馆。本报记者 邓放 摄
□本报记者 黄晖 李悦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着眼于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全局,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建设体育河南”的目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日前出台,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四个标志性领域,为建设体育河南制定出“行动纲领”。
兴建场地设施 力推全民健身“动起来”
全民健身重在一个“全”字,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而健身场所便利充足、设施良好、稳定开放,不但是吸引更多人“动起来”的重要条件,更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了“阵地”。《实施意见》明确将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列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提出到2025年,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6平方米。
河南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赵峻介绍,“十三五”期间,省体育局紧密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布局,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利用城市公共绿地、公园、空闲地、“金边银角”等资源,大力推进健身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年底,我省体育场地数量达到27.5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9平方米。
“虽然我省体育场地在总量上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考虑行政区划数量和人口基数因素,我省在体育场地覆盖率和人均占有比例等指标上与先进省份有明显差距。这些差距就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花大力气去补齐的短板。”赵峻说。
调整项目布局 保障竞技体育“强起来”
在竞技体育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今年,我省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2金1银,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竞技体育项目中获得16金11银17铜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不过,省体育局竞体处处长李岩表示:“我省竞技体育在发展的充分性、均衡性、协调性、高效性和科学性方面还有不少短板。”
李岩表示,下一步将进行重点项目布局及结构调整,积极打造优势项目群,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优质资源向优势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倾斜,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体制,补齐短板,加强河南竞技体育的竞争力。
供需两端发力 体育产业瞄准“2500亿”
随着全民健身的广泛深入开展,高涨的多样化健身需求将体育产业发展推上了“风口”;与此同时,河南省人均GDP在“十三五”期间突破7000美元,为消费拉动体育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增长蓄足了动力。在此背景下,近几年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结构日趋优化,已经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制造为支撑、体育培训和体育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满足需求中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不断壮大,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和建设体育河南的有力支撑。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62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0个。2020年河南省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1285.81亿元,增加值为514.26亿元,增加值占同期河南省GDP的比重为0.94%;从名义增长看,总产出比2019年增长了4.3%,增加值增长了4.4%。
根据《实施意见》,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2500亿元,目标如何实现?
省体育局体育产业处处长吕大利告诉记者:“目前我省体育产业还存在规模不大、基础薄弱、产业链短、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和短板,特别是近两年,体育服务业受到了疫情的较大冲击。下一步,省体育局将加强规划引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有效供给,以促进体育消费等为重点,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目标。”
重特色促交流 助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除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体育河南的丰富多彩当然少不了体育文化这块“拼图”。
河南体育人将通过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厚植河南特色体育文化、推动体育文化交流等途径,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加强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推广、创新,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同时加强以太极拳、少林拳为代表的武术项目对外交流,扩大中国功夫等品牌的国际影响,多管齐下,促进河南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河南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截至2020年年底
我省场地数量达27.5万个
人均超过1.9平方米
到2025年将达2.6平方米
●体育产业总规模
2020年我省为1285.81亿元
到2025年将超过2500亿元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我省目前为36.5%
到2025年将达到38.5%
数据整理/黄晖 李悦 制图/王伟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