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林为桑蹚出致富新“丝”路(聚焦乡村振兴)
□本报通讯员张萌卢莎莎
“这一箱桑叶面条,可宝贵着呢,这代表我这一年的桑蚕种植见效了,能给大家带来可靠收益了。”11月1日,濮阳供电公司驻林楼村第一书记孟凡众说。随着晚秋时节最后一批蚕茧收获,林楼村改林为桑新“丝”路初见成效。
范县陆集乡林楼村紧挨黄河,整个村有400多亩林地。林地效益不高,且夏秋季节极易引发火灾。2021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孟凡众与村“两委”班子讨论,决定因地制宜把杨树林改造为成林较快、经济效益高、绿色环保的桑树林。
“大家放心,我们找人教大家种植,还有资金扶持。”孟凡众向濮阳供电公司申请30万元社会捐赠项目资金,并邀请河南省桑蚕养殖协会建立专家服务团队,为村民提供培训。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0余亩林地都种上了桑树。
受资金限制,仅凭第一年捐赠无法开展小蚕共育室和养殖大棚的建设。孟凡众想到,先建立村民信心最关键。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宣传、报名、挑选、消杀,孟凡众发动群众整理出1300余平方米闲置房屋,借助留守妇女在家养殖。
考虑到村民对桑蚕养殖不了解,濮阳供电公司与台前桑蚕产业园进行协商,前期养殖由产业园帮助开展,将技术要求高的前“三龄”小蚕共育阶段养殖完成后,再免费向村民提供,养殖户仅需投入人力,负责大蚕饲养及桑树水肥就可以,有效提高了桑蚕的存活率。
“这才第一茬,秋蚕的效益就非常可观。以50平方米房屋来计算,每月有约900元收入,给妇女提供了在家工作机会。”林楼村妇女主任张凤起说。
改林为桑项目充分利用了农村闲置房屋和留守劳动力,具有高收益、低风险、无污染等优势,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持续高位运行的蚕茧价格,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干劲也越来越足。
“我们与范县政府、河南省桑蚕养殖协会、台前桑蚕扶贫产业园合作,整合可用的资源力量,延伸桑蚕产业链,提高桑蚕附加值,解决后续桑蚕销路问题,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孟凡众说。
“扶贫产品不等于劣质产品,我们一定要做出高品质的产品。”孟凡众认为,比如与中粮集团合作研发的首款桑叶面条,一经上市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目前销售金额已近20万元。看着用桑叶加工出来的桑叶面条,孟凡众对后续蚕丝被、桑叶茶、桑芽菜等产品信心满满。
如今,孟凡众与林楼村村民有了更多、更大胆的想法,他们要在借助后续捐赠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拿到政府项目扶植或“先锋贷”专项资金,在村里建成小蚕共育室和自动化养蚕大棚,提高生产价值,帮助更多的留守劳动力就业。在濮阳供电公司的帮助下,黄河滩区的群众正蹚出属于自己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