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仰韶文化有力彰显了仰韶在中国酿酒史中的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与中华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仰韶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

    □申明贵

    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市召开。100年前,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仰韶文化发现地。

    本次纪念大会的召开,为进一步系统挖掘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实证华夏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彰显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形象,提供坚实的支撑。

    仰韶文化 见证中国史前文明

    伴随着纪念大会的隆重召开,“仰韶文化”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关于四次文化发掘过程、酿酒渊源追溯以及考古学的价值等方面内容都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由此拉开仰韶文化研究的百年历程。

    “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已被初步揭示。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涉及10个省份,延续时间最长达2000余年,在其广阔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称为文化,是一支巨大的文化丛体或文化系统,内涵极其丰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魏兴涛表示。

    学者普遍认为,仰韶文化是我国史前时期影响极为深远的主干性文化,是多元一体“重瓣花朵”式史前文化发展格局的“花心”。以粟、黍为主要农业基础的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至仰韶文化中期时文化面貌繁盛并强力向四方扩张文化影响,使得中国大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交融联系形成相对的文化共同体,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在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学者普遍认为仰韶文化的价值包括:实证中国存在发达的新石器文化,揭开了考古学探索史前文化的恢弘序幕,命名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50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先后发掘200多处,仰韶文化不仅是我国分布区域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文化,也成为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的代表,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科学价值。

    四次发掘 揭秘仰韶先民的生活方式

    9月29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渑池县召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报告会。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分析,仰韶村遗址获重大考古发现。从1921年启动发掘以来,仰韶村遗址发掘走过了百年历程。经历四次考古发掘,仰韶村遗址究竟都发现了什么?

    第一次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1921年,经过批准,瑞典人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这次发掘历时一个月,发掘点17个,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研究仰韶文化奠定了基础。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也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首次发掘,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

    第二次发掘: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1951年6月,由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领队,在仰韶村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之一,此次发掘加深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此次发掘发现有排列稠密的九座墓葬,出土文物有红底黑彩、深红彩陶罐、陶钵、小口尖底瓶、灰褐夹沙陶鼎等,同时还发现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方格纹灰陶等。通过这次发掘,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

    1980年到1981年,由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与渑池县文化馆联合进行第三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此次发掘共开挖探方4个、探沟4条,面积2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器物613件。此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内涵,进一步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搞清了地层叠压关系,为仰韶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

    第四次发掘:全面丰富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

    时隔40年,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

    ——发现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

    ——发现大型人工壕沟,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

    ——发现“丝绸”,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说明墓葬中可能存在过丝绸实物;

    ——发现“美酒”,在遗址中期、晚期的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

    ——首次发现象牙制品、玉环、玉璜、玉钺、玛瑙、彩绘陶器、炭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遗物。

    第四次发掘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全面丰富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当之无愧为首个考古学文化。

    文化发现 印证了仰韶在中国酿酒史中的重要地位

    2020年8月,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开展“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在河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渑池县文旅局启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参与发掘。

    此次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美国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仰韶村遗址尖底瓶残留物进行了科学分析,科研人员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八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6000—5000年)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获得了古代酿造谷芽酒和曲酒技术的证据。

    综合研究证明,仰韶村遗址尖底瓶用于发酵粮食酒。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尖底瓶残留物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

    甲骨文中所记录的两类酒:“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两种酿造工艺在仰韶村遗址的尖底瓶残留物中均有发现,这项研究为新石器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和消费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据。

    在浩瀚深邃的中华文明星空中,仰韶文化作为中国人文的第一缕晨曦,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朵仙葩。仰韶的酿酒文化,正是与中华文明一路同行、一脉相承。此次小口尖底瓶的考古发现,更是有力印证了仰韶在中国酿酒史的重要地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