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调查分析

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筑牢疫情防控的“中原防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设,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疫情防控背景下我省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状况如何?疫情防控是如何影响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作为2021河南社会治理蓝皮书年度焦点议题,本报告的数据来自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2月—3月开展的“地方政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线上随机调查的方式,共获得调查样本19076份,其中河南省11838份,其他省、直辖市7238份,有效样本回收率为98.9%。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为0.941,属较高可信度。
1
2020河南省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状况
(一)河南省政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指数为“比较高”,居民对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评价高
河南省政府应急管理指数为74.5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3分)。政府疫情防控主观满意度评价高于能力评价。全省政府满意度评价得分为85.1分,属于“高水平”,而应急管理综合评价得分为72.4分,远低于满意度评价,说明疫情期间政府疫情防控工作得到民众的认可。从应急管理的三个二级指标来看,应急管控指数为78.4分,高于应急预防(71.9分)和应急恢复指数(67.1分)。
横向比较来看,河南省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政府的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指数均在70—80分区间,处于“比较高”水平,其中,郑州、三门峡、濮阳、鹤壁、漯河、许昌市政府应急管理指数排名相对靠前;各地应急恢复指数均在70分以下,低于应急预防及应急管控指数,有待进一步提升。(见表1)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河南省居民获得感总体为中等水平,较往年有明显下降,农民获得感最低且下降程度最大
2020年我省居民获得感总体指数为67.5分,处在中等偏上水平。与2017(66.5分)、2018(67.9分)、2019(70.3分)年我省居民获得感指数相比,2020年居民获得感指数有所下降。同时,超过三成的居民认为获得感与疫情前相比有所下降。不同职业群体获得感受疫情影响有所差异。稳定性较好、收入较高的职业群体的获得感受疫情影响较小。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群体(74.4分)获得感最高,且获得感变化程度最小;农民(64.6分)总体获得感最低,且获得感下降程度最大。
将2020年河南省各地居民获得感指数与各地居民人均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居民人均收入高的地市获得感指数不一定高,如郑州市人均收入排名第一,但获得感指数排名处于中位,驻马店人均收入为省内后五名,但获得感指数排名处于前列,这说明提升居民获得感,需要真正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河南省居民幸福感呈中上等水平,总体保持稳定疫情防控背景下2020年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感总体指数为76.0分,呈中上等水平,与全国居民幸福感指数(76.1分)接近。与疫情前相比,我省超过半数居民认为幸福感水平没有变化,还有三成居民认为幸福感有所提升,总体来说幸福感保持稳定。同时,与省外相比,疫情防控对河南省居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较小。河南省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总体幸福感指数差距不大,濮阳(78.3分)、许昌(77.6分)、鹤壁(77.5分)、驻马店(76.8分)、新乡(76.7分)几个市幸福感指数高。疫情防控背景下河南省中老年人幸福感稍有上升,中青年人群幸福感有所下降。
(四)疫情防控背景下河南省居民安全感不降反升,说明我省疫情防控工作切实有效,安全保障度高
调查表明,与2019年相比,2020年我省居民安全感(71.2分)整体得分有所上升。与疫情前相比,居民认为安全感上升的占比48.6%,没有变化的为31.9%,安全感下降的仅为19.5%。对比发现,2019认为当地社会不安全的共占13.7%,而2020年仅占3.4%,当地社会治安状况评价较好的占比从2019年的53.9%上升至2020年的76.2%,表明居民安全感在新的一年有明显提高。
2
疫情防控对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且对积极的社会情绪以及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威胁。社会治理蓝皮书从应急预防、应急管控、应急恢复三个维度建立疫情防控影响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要素框架,在应急预防维度,选取了风险预警、危机教育及应急制度体系三个指标;在应急管控维度,选取信息沟通、资源动员、社会参与、公共服务、应急处置、社区管控六个指标;在应急恢复维度,选取经济秩序、社会秩序、行政秩序三个指标,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三个嵌套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疫情防控各指标对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影响显著因素不同,其中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及社会秩序恢复对居民获得感影响最显著;应急管控、应急制度体系及行政秩序恢复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最显著;疫情防控满意度与居民安全感正相关,并通过影响居民政府信任进而影响居民安全感。
(一)疫情防控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
1.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和就业,导致居民获得感明显下降。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限制流动、人员隔离、交通、公共场所、社区管制和封闭给生产和消费带来了巨大冲击。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较于上一年下降1.2%。疫情对于居民的收入状况影响显著。此外,调查发现,“经济收入状况”被认为影响居民获得感最关键因素。
2.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是居民尊严和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显著影响居民尊严感。面对重大疫情,很多居民参与社区管控、医疗服务、科普宣传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个体对公共事件的责任心和参与公共事件的主动性,显著提升了居民精神方面的获得和价值实现。
3.相比经济秩序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更大。疫情管控中各种管制和封闭的举措打乱了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居民更注重的是生命健康和常态化生活,个人收入等问题反而成为人们次要关注的议题。因此,社会秩序恢复对居民获得感影响更显著。
(二)疫情防控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1.应急管控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更为显著。在影响幸福感一级指标中,应急预防、应急管控、应急恢复都对居民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应急管控与居民幸福感更相关,应急管控中信息透明、有效管制、应急服务等,与居民的生命健康及积极的心理体验等息息相关,2020年我省居民幸福感保持基本稳定,说明政府应急管控硬核给力。
2.应急制度体系能为居民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提供更明确预期,显著提高居民幸福感。在应急预防阶段,有关应急预警,应急资源,组织及动员的制度体系越完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越强,可以给居民有关战胜疫情的信心和明确的未来预期。
3.行政秩序恢复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最大。相对于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恢复,行政秩序恢复主要指疫情防控背景下政府防控工作质量和疫情防控能力。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质量和能力直接影响居民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度,一方面可以提升居民的抗疫信心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影响居民乐观的未来预期和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三)疫情防控对居民安全感的影响
1.疫情防控显著提升公众安全感。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疫情防控满意程度每提升一个单位,居民自身安全感就会相应提高27.6%。2020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我省各地用非常之举、非常之策及非常之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得到社会“河南真的很硬核”等正面评价和认可,有效降低了危机事件对居民安全感的负效应,居民对自身安全感普遍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2.疫情防控满意度提升居民政府信任度,进而增强居民安全感。通过对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比较发现,疫情防控满意度高的地方,政府信任度指数也高。表明政府的疫情防控行为与居民对政府信任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政府信任在疫情防控满意度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增强政府信任进而提升公众安全感。政府信任表现为公众对政府防控措施和能力的认同,可以缓解居民的焦虑和恐惧,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信息沟通显著影响居民安全感。在应急管控维度二级指标中,信息沟通对居民安全感影响最显著。良好的信息沟通增强了居民对风险和外在环境的理性认知,强化居民对政府疫情防控举措和效果积极乐观的心态。政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信息披露的权威性、透明性以及回应性评价越高,居民的安全感越强。
3
提升路径及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2020年以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河南省政府积极应对、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效,但也面临着应急预防有待加强,社会动员不足以及应急恢复低于民众期望等问题,我们认为宜从以下四个层面强化疫情常态化防控管理,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加强应急预防建设,提升居民战胜疫情信心和心理预期
一是要完善疫情防控应急制度体系,强化预防管理、组织协调和应急响应,实现常态和应急制度化衔接。二是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应急物资保障要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建立高效安全可控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三是要强化风险预警和监测平台建设,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形成数据及时推送、各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和各级风险预警系统反馈落实结果的预警全链条应用体系。四是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完善包括政府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社区预案等构成的预案体系,实现政府预案与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社区预案有效衔接,形成有机衔接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二)优化应急公共服务,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安全感
应急公共服务涉及多个行业,如通信、医疗卫生、仓储、交通运输、教育等,具有综合性、快速响应性、兼业性特点。一是强化应急公共服务协同,提升应急公共服务快速响应性。要推进应急公共服务建设和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强化应急救援、应急医疗、应急安全、应急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建设,确保突发事件应对中,应急公共服务人员、组织、物资、服务等能够快速动员,最大程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二是推动应急服务精细化,立足应急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需求,进一步完善线上医疗、教育、心理等疫情防控综合服务,实现应急服务高效便捷和精准匹配。
(三)大力推进社会参与,提升价值获得感和居民幸福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体等深入防疫一线,提高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效率,同时增强了其价值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将疫情防控中基层党组织有效动员的优势转化为制度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应急服务志愿参与网络,做到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动员全覆盖和无缝链接。二是形成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的制度环境。要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提供服务资源和技术支持,强化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建立减免税收等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保障发挥企事业单位调动资源的能力和优势,能够为社区的应急管理提供防疫物资、培训以及单位志愿者;通过建立疫情防控专家网络直播、线上诊疗、心理援助平台充分挖掘专业人才的优势。三是大力培育应急类服务组织和服务队伍。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减免税收、评级激励和资源支持政策等,推动应急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要通过完善专业志愿者培训、认证和招募制度,拓宽应急管理志愿服务渠道等,形成专兼职结合、兼职为主的专业性应急服务队伍。
(四)精准有序推进应急恢复,营造增强居民获得感的高质量发展环境
一是以稳妥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常态化为重心,做到精准防控。要以便于居民生活为原则,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常态化防控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避免基层防疫政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尊重抗疫的规律性、有效性,科学精准推进常态化防控,确保居民生产生活秩序常态化。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疫情防控背景下地方政府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一方面,要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消费刺激政策等,推动服务业和旅游业持续复苏,带动就业和消费。另一方面,要围绕就业做文章,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推进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增强我省吸纳就业能力。
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樊红敏 岳磊 梁思源
延伸阅读: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连续8年发布的年度河南社会治理蓝皮书,该报告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社会治理热点透视、形势分析和发展展望,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品牌。报告基于2020年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网络调查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河南及地市统计年鉴,分析了河南省社会治理的总体形势,并就我省宜居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数字政府建设、营商环境建设、绿色发展质量等议题进行了评价分析。
2021年度河南社会治理报告主要观点包括:
一是社会治安形势整体平稳。表现在近5年来刑事案件数、万人刑事案件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总体下降;火灾发生量和死亡人数不断减小,但火灾发生数量略高于上年;交通事故十万人死亡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安全不断改善,伤亡事故数大幅减少。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持续增长,但城乡差距依然显著。河南省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较上年增长了10.27%。近5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上涨,但收入差距显著,2015年到201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443元上涨至342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25元上涨至15164元,其中城乡差距由12918元上涨至19037元。
三是5年来河南省城市宜居度整体态势持续向好。2020年全省城市宜居度综合评价得分78.17分,其中许昌(84.93分),焦作(80.24分),济源(83.03分),漯河(81.80分)宜居度排名连续四年都位列前五名,三门峡(80.53分),开封(78.93分),郑州(75.73分)近几年宜居度得分及排名持续提升。
四是各地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较低,处于追赶型发展阶段,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差异显著。郑州(78.4分)、洛阳(68.1分)、开封(62.3分)排名靠前。
五是我省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欠佳,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各地营商环境水平差异显著,区域营商环境发展不均衡,金融服务、创新环境成为营商环境短板。
六是我省原有38个已脱贫国定贫困县预防返贫状况总体良好,将预防返贫分为“好、中、差”三类,其中11个县为预防返贫第一类,25个为预防返贫第二类,新蔡、镇平、民权、内乡等预防返贫状况位居前列。
七是我省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等级为“一般”,绿色经济略好于绿色生活和绿色生态。
八是我省生育支持服务体系面临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失衡,育龄人群生育支持服务供给不足,且“入托无门”问题凸显。
九是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知情况良好,但城乡差距明显,农民的整体认同状况、政策认同状况、践行程度低于城市居民。
十是河南省突发事件舆情多发,部分事件发酵成为现象级舆情事件,但政府回应能力增强,有效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