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高新区:凝心聚力擘画“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核心区 谷桂林 摄

    □何可

    三十余年拼搏进取,郑州高新区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的发展路径,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定“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在改革中探索与实践,在开放中进行学习与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功能定位,创新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使命任务,高新区全力打造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效双升,为全省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探索新路作出示范,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拥有企业由1.2万家增长到4.5万家,增长276%,全社会研发投入由12.9亿元增长到49.6亿元,增长286%,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由5.9提升到8.6,高新技术企业由242家增长到1127家,增长365%。2020年度位列169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第17位,连续两年每年前进三个位次。

    筑牢高质量发展主阵地

    金秋十月,中国北斗应用大会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十届年会(以下简称“大会”)将在郑州高新区举办。近年来,高新区主动谋划并承办2018、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连续三年承办“强网杯”一赛一会一展系列活动,每年举办“郑创汇”“全国科技直通车”等创新创业活动上千场。

    以会为媒,促进主导产业发展集聚,是郑州高新区的“高招”。大会的资源聚集、人才汇聚、产业联通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活动,签约落地紫光、创新科等118个产业项目,一批战略支撑型项目投工达产。以主导产业为带动,区内企业数量增至45029家,增长276%,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23家,增长365%;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2103家,增长578%;累计形成18家上市公司、78家新三板企业、764家四板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8家瞪羚企业、74家潜在瞪羚企业和2816家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入指认证企业。

    换道领跑,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新业态。高新区推动招商向战略主导型转变,明确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四个领域作为主攻方向,梳理重点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和人才团队,建立产业招图谱,实施战略主导型精准招商。截至目前,郑州高新区拥有传感器行业相关企业3011家,网络安全产业相关企业1232家,北斗应用技术产业760余家,超硬材料行业关联企业1838家,为郑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院校机构+赛事展会+产业要素集聚模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创办世界传感器大会,成为行业全新品牌。依托信息工程大学连续五年举办“强网杯”中国网络安全挑战赛,成为全国网络安全产业的风向标,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合作举办北斗应用大会,北斗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创新政策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9月16日,郑州高新区的北斗产业园孵化器大楼,一场路演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风投机构代表。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的成熟,省级以上“双创”载体达到72个,在孵企业团队3730家,位居全国第五。

    深化改革创新,释放开放活力。2018年,郑州高新区顺利实施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干部管理、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四个体系”,实现了组织架构、人力配置、团队文化、干部活力的“四个优化”。从那时起,郑州高新区多方位、多渠道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释放改革创新的活力。

    一项项改革随之出台:在全省第一个设立进驻社区不动产便民服务点,实现“交房即发证”;实现公民个人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成不少于300项;个体工商户执照自助申报、实现证照打印立等可取。全市率先实施企业开办“一件事”零成本一日办结。60余项自助便民常用服务4类证照自助申报打印,政务服务向“全天候”转变。省内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落地,有效破解新型产业发展用地瓶颈。

    政策先行先试,高新区系统构建起金梧桐“1+6+N”政策体系,其中“1”即“一个核心政策统领”;“6”即围绕“促进产业发展、鼓励科技双创、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推进智慧城市实验场建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六个方面出台政策;“N”是指六个方面的N项相关具体政策。

    自2016年以来,高新区已累计出台包括“智能传感器十条”“网安十条”“北斗十条”“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劵”等15项创新型政策,“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双十条”在全省推广,科技创新专业券在全国服务券政策中金额最大、受众最广。全国首创新兴产业用地M0,允许在工业用地兼容商业用地,有效解决了园区生活配套问题。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市级层面赋予县区级行政管理权限2486项和市级经济管理及相关行政管理权限2496项,极大激发了高新区创新发展活力。通过整合科技部、火炬中心、自创区等考核指标,建立起两级两类四板块组织架构,机构设置全面优化、政策权责基本稳定完备,创新发展提质、提效、提速。

    科金融合,打造金融要素集聚新样板。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构建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84个纬度综合评定企业发展潜力、成长性,为金融机构提供投资参考。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形成了18家主板上市公司,78家新三板企业,764家四板企业,39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8家瞪羚企业,74家潜在瞪羚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常态化举办项目路演展示,集聚各地金融专家、投行等资本要素,依托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和资本力量“1+6”论坛服务全省企业,实现了供需高效对接。

    数智治理助力构筑智美新城

    智慧灯杆充电、上网“一杆多能”;5G自动驾驶网约巴士开启智慧出行新体验;智能停车系统,让车位不再“一位难求”……时下,“智慧”赋能的生活便利已经成为郑州高新区的寻常景象,智慧城市应用也已经覆盖到了高新区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绕“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的主攻方向,以辖区99平方公里,近80万常态人口为真实场景,郑州高新区正在建立应用+产业+生态智慧产业发展新模式,精心打造“一台多峰”郑州高新区智慧城市实验场,华为、阿里、新华三等企业以街道办事处为单元构建智慧城市总集成,打造了智慧产业、企业产品、实景应用平台,促成了智慧产业的集聚效应。

    数智治理,也是郑州高新区“一台多峰”智慧城市实验场的重要组成之一。2018年,郑州高新区率先提出“智慧高新”建设计划,开展“1+3+N”模式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近三年在“善政、兴业、惠民”领域建设了智慧环保、智慧党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三十余个智慧系统,初步形成了辖区内人、地、物、情、事、组织等全部数字化,构建了信息高效的数智治理体系,提升了政府管理效能,推进了区域数字化转型,为全面提升高新区社会治理服务现代化水平,建设宜创宜业宜居的智美新城作出了巨大贡献。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下一步郑州高新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郑州市委部署要求,落实落细“两个确保”重大目标,十大战略各项任务,努力在“起高峰、建高地、成高原”中走前列,为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贡献高新力量,锚定一个目标即持续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管委会+公司+园区模式,以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按绩取酬为手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的产业运营体系,加快构建体制最优、机制最活、效率最高的产业发展和园区运营新机制。

    打造两大平台,一是打造产业大脑平台,通过全产业画像诊断和资源链接,摸清家底、找准短板,跳出高新看高新,在全球产业参照系中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破局点和发力点。二是打造数智治理平台,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认知,对高新区治理的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开展全方位系统化重塑,创新治理体系、打造数智高新。

    推进“五链”耦合,一是打造集聚集群的产业链。制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实施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超硬材料等创新型产业培育专案。二是打造高端前移的创新链,建设智能传感器等创新转化平台,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形成研发+转化+应用+产业闭环。三是打造供需高效的要素链,优化人才+项目+资本模式,构建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支撑,民间投资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以人才为核心、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资源。四是打造支撑有利的供应链,因链施策构建供需协同优势,研究编制重点产业供应链全景图,提升产业链主企业上下游的配套水平,提升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新优势。五是打造灵活高效的制度链,深入落实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优化管理服务、绩效考核等制度,完善重大技术揭榜挂帅制度,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攻克卡脖子难题。

    蓝图已经绘就,实干成就梦想。“站在建党一百周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之际,郑州高新区将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勇挑重担,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红军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