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赓续百年初心 提速“古都新生”

    全新打造的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王延辉 李晓光 娄璞

    时光的表盘之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

    1921—2021,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百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担使命于肩、循初心而行,在这百年奋斗的恢宏史诗中,位居中原腹地的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又书写下了怎样的篇章?

    以百年为计,从“巴掌大”的郑县县府所在地,到河南省会迁至郑州后设立的“第一区”,再到建成区面积7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82万人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接续奋斗中创造。

    以五年为计,自管城回族区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区生产总值从400亿元增长到68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2.9亿元增长到5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翻番……坚持党建引领,形成干事创业的“最大公约数”、画好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郑州圆方集团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盛赞劳动精神,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凝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初心。2021年夏末秋初,郑州过得有点难,前有特大暴雨来袭,后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但,困难来了,不怕、不畏,不言弃,更不放弃,一条心,一起扛、一起拼。

    在这共克时艰的日子里,管城回族区党员干部昼夜奋战,白衣天使逆行出征,社区志愿者日夜值守,邻里乡亲守望相助……一个个人筑起一道道防线,鲜红的党旗在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汇聚起打赢抗灾抗疫两场硬仗的磅礴之力。

    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向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委书记虎强言语中透着坚定,“经过五年多的奋力拼搏,管城回族区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进入了争先晋位关键期、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期、蓄势跃升突破期、治理能力拓展提升期,到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省大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时期。”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管城回族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发展融入大局大势中精准定位、系统谋划,锚定“古都新生”、提速“老城复兴”,切实把郑州历史文化主干立起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高起来、把群众美好生活展现出来,助力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出重彩成高峰”,不断续写“人文管城、魅力商都”更加出彩的时代华章。

    擦亮文化底色—— 人文管城彰显古韵新风

    历经风雨,商城古城墙岿然不动,见证岁月变迁和沧桑巨变。

    初秋,人们走出家门,拥抱城墙、放飞心情。如今的商都管城已换了个“模样”与人们相遇。

    白天,远远望去,在蓝天草地的映衬下,整个城垣遗址如“绿丝绒毯”上的展品,恢宏大气;入夜,登高俯瞰,在璀璨灯光的辉映下,整个城垣在古老的厚重和现代的时尚交织里,魅力四射。

    “与古为新,一园纵览三千年。”历经八个多月的改造提升之后,依托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代王城遗址而建的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今年6月26日全新亮相,人们又多了一个游览休闲、领略商文化的“打卡地”。

    “郑始于管”。这里是中国都城建制的创始之地,绵延七公里的古城墙悄然撑起华夏文明的一角,跨越时空的商代王城于无声处诉说历史的悠长。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郑州商城为中国商王朝的第一个都城——亳都,是世界早期文明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型城市遗址,为郑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入列中国“八大古都”提供了重要佐证,也为郑州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奠定重要的文化载体支撑。

    曾经城垣本体被连片低矮脏乱的棚户区所掩盖,为还历史以文化尊严、还人民群众以生活尊严,五年多来,管城回族区党员领导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一体化推进文化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开创了郑州历史上中心城区连片棚户区拆除最大体量,4.5公里城墙全线贯通,实现了商代王城遗址核心板块规划编制、招大引强、开工建设的接续破局,构建起“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新格局,王城意象进一步凸显。

    激活沉睡的“文化库存”,管城回族区从3600多年的历史深处走来,携古韵新风之姿,展“古都新生”之魅。

    商代王城遗址是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顺城街以东、熊儿河以北、城东路以西、顺河路以南合围而成,通过大力实施十大公建项目、六大文化片区、六大协同风貌区、四大安置区建设工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与古为新、串珠成链,打造世界级黄河文明寻根胜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和国家中心城市会客厅,真正把郑州的历史文化主干立起来。

    置身古今交融、具有中原民国风情的平等街、北顺城街等街区,仿佛在穿越历史。“老街换了新颜,一下子成了‘网红打卡地’。”52岁的环卫工王西宇见证着北顺城街一带的点滴变化。

    街道空间是城市生活和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在管城回族区,越来越多植根深厚历史的街巷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与风采——道路变身景观街道,街道聚合成生活与休闲体验相融合的创意文化街区。

    紧盯“古都新生”目标,坚持“街区景区化、全域旅游化”理念,管城回族区在商代王城遗址2.99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高品质打造顺城街和代书胡同片区、管城街和衙署片区、平等街和平等街片区、北大街和清真寺片区、塔湾街和硝滩片区、城南路和阜民里片区等六大风貌协同区,一片区一特色,串珠成链、片区联动、轴带贯通,补齐功能短板,畅通两个循环,营造消费场景,做优发展平台,塑造最具文化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区”,实现现代城市建筑与历史遗存风貌的和谐统一、现代消费场景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不断强化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文凝聚功能。

    了解中原文化、郑州魅力,从触摸管城开始。目前,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郑州商城宫殿区遗址公园等一个个文化新地标“芳容”已现,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色,不断为郑州这座城市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光彩。

    厚植发展优势—— 凝心聚力开辟发展新局

    “13710”,这串数字里藏着管城回族区的“助企密码”。为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8月25日,“管城企联帮”13710企业直办平台启用和系列助企政策措施发布,以硬举措助力企业跑出灾后重建复工复产“加速度”。

    “一串数字,串起了时间红线,也应串起效率意识和落实质量、串起助企惠企、践诺到底的责任。”管城回族区区长张艳敏说。

    产业是立城之本、发展之基。五年来,管城回族区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大局”的理念,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赶超跨越的最强引擎,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0.2∶26.2∶73.6优化调整为2020年的0.1∶25.5∶74.4,积蓄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经年培育壮大,这样一幅产业图景在管城回族区已然形成——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服装批发基地“银基商贸城”、中西部最大的食品百货批发市场“百荣世贸商城”、亚洲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宇通客车”和中部六省最大的黄金珠宝交易基地,以中部大观、锦荣商贸城为代表的服装贸易产业实现智能化集群发展,各类商务楼宇达66座,11.7万家市场主体带动经济能级逐步攀升。

    科学谋划布局,这样一幅发展图景在管城回族区顺势铺展——商代王城遗址、金岱科创城、小李庄火车站三大核心板块错位发展,辐射带动全区不断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商代王城遗址核心板块为市区两级联合建设,旨在做优做强城区经济发展主平台,推动文化资源由“软实力”向“硬产业”转变、人文历史优势向文旅融合优势转化。

    位于管城回族区东南部的金岱科创城犹如种下的一颗“科创种子”,正在生根发芽、拔节成长。

    金岱科创城核心区面积2.42平方公里,以建设“产业融合转型示范区、制造业创新策源地、高品质建设标杆区”为目标,围绕研发型总部经济,以“智能建筑科技”和“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营造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千亿级智能建筑科技产业总部基地。目前,郑州腾飞集团、中建七局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中铁五公司、中铁电气化公司、中设设计集团中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冶路桥、河南中创算力、智恒机器人等一批气质相投的企业把金岱科创城作为新的落脚地。

    南距金岱科创城核心板块几公里外的小李庄火车站核心板块也步入建设提速期。

    今年4月底,郑州枢纽陇海外绕线及小李庄客站建设工程可研成果及线站方案顺利通过审查,郑州将新建第四座大型铁路客运站。

    结合郑州“南动”城市功能布局,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的小李庄火车站核心板块以“零距离换乘”和“站城融合”为目标,打造站城一体化的现代综合客运枢纽典范,带动枢纽流量汇聚向产业通道延展,形成商业消费、总部经济、数字科技和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集聚发展之势,打造激活城市脉动的枢纽活力引擎。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管城回族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过去五年,累计谋划实施重大项目974个、完成投资2744亿元;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万科印力等国内外500强、行业领军企业顺利入驻,撑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心怀“国之大者”—— 人民生活绽放时代新彩

    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初心。从1921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工人夜校讲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撒播革命火种,到郑州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这片区域成立,再到如今发展壮大至995个党组织、2.2万余名党员,百年历程中,越来越多的管城回族区人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之下,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为人民谋福祉。

    什么是幸福?老百姓的笑容最能代表。在管城回族区,从“民生之盼”到“民生之变”,一个个美丽蝶变,一张张群众笑脸,绘就出幸福的最美画卷。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管城回族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躬身入局、担当实干,用脚步丈量现场、用眼睛去探察问题、用耳朵去聆听民声、用心去感悟思考,在一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改进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形象全面提升,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傍晚,家住城东路街道的市民不用再到两公里远的紫荆山公园遛弯了,抬抬脚,没多远就是新建的商颂广场。

    曾经是郑州出了名的“上下两张网,通行一锅粥”的城东路、航海路等经过综合改造提升,路院合一、路园一体,景观雅致,曾经脏乱差的街道“变身”靓净美的“生活秀带”,人们走出家门,直接跨进了“风景”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怎么改?群众说了算”。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分类施策,按照“路院共治、路院合一、路园一体”的理念,推行“七步联动工作法”,管城回族区稳步推进533个老旧小区、9个连片棚户区的综合改造,涌现出了一批如东明路32号院、紫荆小区、北三街片区、平等街片区等群众交口称赞的精品工程,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

    “赶上了好时候,住在了风景中,出门一脚跨入游园。”家住砖牌坊街35号院的郝淑梅一个劲地说“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五年来,管城回族区累计投入资金49.7亿元,实施生态绿化项目120个,新建公(游)园92个、微景观100余处,新增绿地80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诗意生活。

    弘扬“工匠精神”、狠下“绣花功夫”,管城回族区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用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高品质。五年来,管城回族区累计完成支路背街改造128条,新建续建道路70条,打通断头路23条,打造230条优秀道路、25条卓越道路;新增停车泊位6.9万余个,建成2条智慧停车示范街,生活垃圾分类实现中心区域全覆盖。

    为民,是最动人的旋律。五年来,管城回族区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持续超过70%。瞄准“一老一小”问题,建成区级中心敬老院和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60个,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42所,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家,16个城市书屋全面落成,启动实施中小学午餐配餐和课后托管、诊间结算、“就医一卡通”等系列便民服务改革措施;分配保障性住房6584套,11个安置房项目完成回迁,近4.4万群众住进了现代化生活小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如今,管城回族区广大党员干部像钉子一样钉在岗位上,奋战在急难险重一线,把担当刻进每一项工作,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始终保持思想“在奋进状态”、能力“在攻坚状态”、作风“在严实状态”,推动城区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管城回族区干好干实一件件让群众“咧嘴笑”的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波澜壮岁欣回首,初心如磐向未来。从历史深处凝望,商都管城正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绚丽景象。

    初心不改,意气风发;时序更替,华章日新。请君且看新管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