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沟域生态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洛阳樱桃谷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的樱桃熟了王勇摄

    □本报记者李宗宽本报通讯员王勇

    洛阳山川形胜,煌煌表里河山,境内“五山四岭一分川”,境内山区丘陵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86.2%,其中长度1公里以上沟谷达16000条。

    近年来,洛阳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等新发展理念,立足豫西沟域地势、气候、文化等资源,创造性提出“沟域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将其作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坡顶生态林,做好生态、特色、产业、融合“四篇文章”,探索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等,带来了“沟流金、谷淌银、湾聚财、川招宝”的可喜景象,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绘就了乡村振兴新画卷。

    聚力产业发展强支撑

    打造强农富民“聚宝盆”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沟域资源、带动丘陵山区群众致富,一直是洛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绕不过去的重大课题。

    2016年年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建设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重大专项,将其纳入全市九大体系60个重大专项,出台《洛阳市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考评办法》,建立市级联席会议,统筹推进沟域经济规划建设。

    按照“生态引领、产业基础、农旅融合、产村融合”的思路,洛阳科学规划沟域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一产起步打基础、二三产业添活力,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落实。根据沟域资源禀赋、群众意愿、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推动特色种养业发展,实现了“一沟一产业、一沟一亮点、沟沟有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160亿元,建成市级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64个,带动全市发展苹果、石榴等优质林果249万亩,艾草、皂刺等中药材86万亩,食用菌1.2亿袋,蜜蜂12.7万箱,“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458个、居全省第一,实现沟域农产品产得出、产得优。

    与此同时,洛阳还把农民参与、农民受益作为发展沟域生态经济的出发点,完善参与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创业支持机制,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内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0%,市级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带动10.5万群众增收致富、30万山区群众从中受益。

    昔日的“穷山沟”已变成“聚宝盆”,一幅洛阳乡村的“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坚持生态优先绘底色

    打造绿色发展“示范点”

    洛阳是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市域面积81.8%属于黄河流域,伊河、洛河作为黄河重要支流,孕育了源远流长而璀璨光辉的河洛文化。这意味着,在推进沟域生态经济发展上,必须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

    为了擦亮沟域生态经济的绿色底色,洛阳坚持把沟域经济和生态保护统筹起来,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因地制宜对治理黄河小流域进行积极探索,以沟域治理带动全流域生态保护。全市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的通道、荒山、荒坡绿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累计整治沟域内河道550千米,新修沟渠765千米,整修维护水库127座,新建污水处理厂156座,铺设污水管网3150千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6650平方公里,加快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污染地块管理、重金属污染防控和农用地治理修复经验在全省推广。

    放眼河洛山乡,深居秀美沟域的栾川县仓房村,“护”风景、“卖”风景,赢来脱贫致富的“好钱景”;藏身山林之间的嵩县三合村,靠着山清水秀的好生态,打造“手绘小镇”、发展“写生经济”,绘出美好新生活;位居黄河岸边的新安县正村镇,于荒山土坡上掀起生态林、经济林、观赏林种植浪潮,打造富有田园诗意的生态综合体,引人争相前往……

    好山水引来高人气,好生态聚起旺财气。越是生态环境美的地方,往往越是人气旺、发展快、前景好。当下,休闲康养、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在洛阳乡村蓬勃发展,美丽的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真正成了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聚焦融合发展立标杆    打造提质增效“新高地”

    在发展沟域生态经济过程中,洛阳把其作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新业态、打造新模式,助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延链补链促融合。洛阳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培育了正大、众品、海升等一批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了市级“洛阳源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叫响了“伊川岭上硒薯”“宜阳香鹿山花椒”“孟津草莓”等一批优质产品,沟域内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率达95%以上,实现农业延链增值、提质增效。

    文旅发展促融合。洛阳充分利用沟域生态优势、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展示推介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特色文化镇(村)、文创产品和特色产品,形成了特色种养业主导型、旅游景区带动型、休闲康养度假型等多种特色鲜明的农旅融合模式,全市创建A级乡村旅游景区22家,休闲农业项目3618个,洛阳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

    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农耕文化,洛阳加大对传统民居、牌坊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乡贤文化、典故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县市积极申报国家、省级传统村落,延续沟域文化根脉,全市76个村列入省级及以上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国家级25个。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洛阳坚持“下派”“外引”“内育”相结合,引导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干事创业,不断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和“带头人”,吸引了百余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兴业,沟域内年均接纳周边务工人员65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5万元。

    在沟域生态经济理念的撬动、催生之下,一条条昔日无人问津的穷山沟变成了生态美、百姓富的“金银川”。

    洛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展沟域生态经济过程中,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既重数量、更重质量,在继续提升原有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的基础上,今年又重点打造了11条市级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同时充分发挥场域载体和强磁场作用,促进了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蹚出了一条独具洛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