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戴畈模式”
5月20日,在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由6名留守妇女组成的孝心服务队分散到村中一些留守老人的家里,帮老人料理生活起居。
这一幕,是戴畈居家养老模式的一个缩影。
戴畈村总人口有1138人,平时长期在家的人数不足400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近200名,剩下的大部分是留守妇女和儿童。
2017年11月,时任信阳市民政局老龄科科长的陈孟辉,来到戴畈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陈孟辉发现,留守、独居、空巢老人问题在戴畈村尤为突出。在信阳市民政局和新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孟辉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两年不到,建立起一整套留守老人服务管理体系,被称为“戴畈模式”。
信阳市民政局局长周强说,戴畈模式是从居家和社区养老开始破题,重点解决了以下难题——
事从哪里办?民政系统有个行话叫作“9073”,就是讲在养老方式上,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抓住了97%的居家社区养老需求就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人从哪里来?信阳外出务工人员每年都保持在230万人左右,留守乡村的大多是缺少关爱的孩子,疲惫无助的妇女和需要照顾的老人。把留守妇女视为宝贵人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养老托幼的服务主体,解决了人从哪里来的难题,还解开了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死结。
钱从哪里筹?信阳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三留守”问题,方法是用少量的政府购买服务撬动社会力量,形成1+1>3的放大效应。我们搭建了“三留守”服务平台,整合了公益性岗位,孵化了村级社会组织,整合了社会爱心企业捐赠,成立了慈善超市。
“村庄熟人社会中保留的邻里互助、亲属网络、人情交往等,在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取代。”新县民政局局长李刚说,戴畈村正是确立了“在熟人社会中养老托幼”的工作思路,将“三留守”服务工作与村庄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三留守”服务模式。
2019年,新县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其他多种养老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20年,在全县188个村居全面推进。到目前为止,新县共有重点服务对象5109人,一般服务对象14714人;并从本村留守妇女、公益性岗位中选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品行端正的人员共计903人担任孝心护理员;111个村居已完成老年协会注册工作。为居家留守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行、助医、精神慰藉、理发等服务,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助力乡村振兴。
信阳市政府副市长李征表示,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不断探索,推动“戴畈模式”由新县箭厂河乡精致的“盆景”上升为全市精彩的“风景”,力争到2023年,市县乡全面建成“三留守”服务中心,从而在全市开花结果。 (李鑫 王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