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一业带动百业兴 麦乡延津新征程

    农技师冯春成扎根延津35年,专注小麦良种繁育和推广             姬守任 摄

    5年韶华,只争朝夕;5年拼搏,春华秋实。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延津县深入实践新发展理念,在时代发展浪潮中用拼搏和奋斗书写出新的精彩篇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近年来,延津县把优质强筋小麦做成了“金字招牌”。以延津小麦为典型代表的“新乡小麦”被认定为全国麦类首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随着延津小麦品牌叫响全国,国内收储、加工等重磅龙头企业相继入驻延津。手握优质小麦资源,各大企业在延津大显身手的同时,也使“延津小麦”区域品牌价值得以全面提升和拓展。园内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18万元。

    今年,在疫情冲击下,延津县顺应时代需要,依托产业园优化一产结构、深化二产集聚、强化三产培育,不仅保证了54万吨小麦的总产量,而且千亩丰产方实打验收亩产达855.2公斤,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产记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创建国家产业园区

    全力推进“一号工程”

    豫北粮仓,麦乡延津,100万亩麦田成方连片。在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下,该县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各类面制品加工企业厂房星罗棋布。小麦、青麦仁、干麦穗、麦秆画等小麦传统和创意产品日益走俏,更让小麦身价数倍翻番……

    这里是全国唯一以小麦为主题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6月,延津县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创建国家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规划面积498平方公里,涉及10个乡(镇、街道)和1个产业集聚区,包含21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7.2万人,园内耕地面积55.5万亩。

    仅一年多时间,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产业园规划的小麦产品加工园、面制品电商物流园、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园和融合多项功能的麦香田园,包含42万亩绿色小麦基地、2万亩有机小麦基地和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的优质小麦种植区、小麦良种繁育区,集小麦产业展示、产业园运行管理、小麦科创研发、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小麦产业服务中心等“四园、两区、一中心”已初见成效。

    “一年多来,延津县把创建产业园作为举全县之力的‘一号工程’来抓,多渠道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延津县县长李泽宙说。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园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领导小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门会议,确保园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该县创建产业园的主要思路和做法,一是做优一产,着力从改善生产条件、提升耕种收装备水平、集聚现代农业元素、规模化种植等方面补齐小麦产业短板,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二是做强二产,围绕小麦精深加工、速冻营养食品、健康休闲食品、白酒饮品等4大品类,全力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的食品饮品加工基地,形成从原粮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三是做活三产,以小麦文化展示中心、小麦主题公园、龙头企业、工业旅游、设施规划建设以及小麦工艺的制作,促进产业、项目、要素向产业园集聚,带动周边餐饮、物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据介绍,产业园内现有各级龙头企业2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596家,涌现出多种联农带农新方式,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达到4.2万户,占比68.5%。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万元。小麦制粉能力达到100万吨,挂面等食品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产品包括蒸煮类、烘焙类、速冻类、休闲类面粉及面制食品500多个品种。2019年产业园总产值达到97亿元,跻身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发挥农业强县优势

    探索有效扶贫模式

    农业强县如何走好精准扶贫之路?延津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紧密结合实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紧紧握住党建“指挥棒”,聚焦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构建起“2+N”产业扶贫模式和点对点就业帮扶模式。

    “优质强筋小麦可帮了俺家大忙,合作社帮忙管理,比俺自己种收成都高。”司寨乡平陵村贫困户严玉仕算了一笔账,“优质强筋小麦较普通小麦一亩地能增收200多元,再加上县财政补贴,一亩地可增加四五百元收入。”

    为进一步调动贫困户种植优质强筋小麦的积极性,延津县对贫困户种植优质强筋小麦的奖补金额逐年提高,从2016年的每亩地40元增长到今年的200元;鼓励企业对优质强筋小麦通过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方式实现优质优价,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约0.12元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优质强筋小麦,贫困户每亩可增收110元以上。此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土地用于优质强筋小麦等农业生产的,每年每亩再奖补300元。

    延津县还是花生主产区,花生品质在省内领先,贫困户种植花生每亩奖补440元,近几年贫困户种植花生面积保持在2万亩以上,户均增收3080元以上,目前正在建设花生绿色生产基地。

    面粉、面条、花生碎、花生酱、花生油、鲜果、辣椒酱……10月17日,全国第7个扶贫日,当天延津县扶贫展销会的30多个摊位上,大家比着“报菜名”,一个摊位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摊位都是“2+N”产业扶贫成果最直接的展现。

    榆林乡夹堤村一家素肠加工厂的摊位上,一家超市一下订购了2500箱,游客现场试吃后也开始成箱购买。该厂老板杨明东说:“我们的原料都是咱延津面粉,品质好价格低,现在刚起步,一天能消耗20吨面粉,还带动了村里9户贫困户就业。”

    延津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建立“2+N”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和设施农业、特色林果、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等高效产业,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构建了既“看得见、摸得着”又能“迅速见效、长期受益”的产业扶贫模式。

    据延津县委书记靳新峰介绍,5年来,该县开展“点对点”就业扶贫专项行动236次,分别通过点对点分包服务、点对点送技能到村入户、点对点开展就业培训和开发公益岗位、精准落实就业奖补政策等,使得全县4101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得到有效培训,就业率达100%。

    面对全县43个贫困村、6659户、21317名贫困人口,延津县建立“周调度、月例会、季推进”工作机制,县领导带头,17个推进组强力推进,全县帮扶干部每周四雷打不动开展“帮扶日”活动,以全县之力打响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攻坚战。

    精准扶贫以来,全县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7亿元,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最期盼的吃、住、饮水、用电、出行、上学、就医等生活条件。2019年10月,4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2020年10月,21317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奋力书写优异答卷

    蓄势待发伟大征程

    12月初,是胡萝卜收获时节,延津县潭龙街道小吴村胡萝卜种植基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李丽熟练地挖萝卜、去除枝叶、装袋。采收好的胡萝卜再到达峰家庭农场,进行清洗、分拣、打包后。将发往全国各地。除了土地收入外,村民又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增加一份收入。

    在延津县魏邱乡宋庄村,火红的辣椒为村民带来红火的生活,仅樊玉伟一家合作社成员就已达180户1000多亩地。合作社不光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辣椒苗,还为43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10人。

    板蓝根、地黄、桔梗、红花、金银花、白芷……位于塔铺街道大柳树村的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2019年,该合作社2万亩中药材总产量达到6200吨。

    5年光阴,5年拼搏。延津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拓展延津小麦制品的宽广度,把延津小麦产品加工园变成蕴含小麦深度加工科技的麦业“硅谷”。一“麦”相承兴百业,延津县特色产业遍布13个乡镇,种植、养殖、加工同步推进,逐步打造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为产业提升和乡村振兴集聚能量。

    今年延津县又投入资金967万余元,建设魏邱乡辣椒、潭龙街道胡萝卜、胙城乡红薯、石婆固镇瓜果等7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小麦飘香、产业发达、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延津已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踏上新征程,正在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篇章。(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延津县摄影协会张燕提供)

    统筹策划:李虎成 杜亚东

    文字图片:李亚伟 崔兴辉 吕艳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