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
□高煦照赵红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肯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重大进展,意味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全面依法治国制度体系成熟稳定、各项目标切实可行。其中,强化了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在立法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就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19年5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民命名、为民立典,开启了新中国法典化的新时代,开创了法治建设的新征程。学习研究民法典,既要学条文也要学精神,既要研究法律价值也要研究宣示意义。“典”即标准、准则,一个“典”字凸显了这部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民法典和其他法律的显著区别,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基本遵循。
民法典的立法背景和过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民法典不是“闭门造车、关门立法”,而是党领导全体人民从求解放到得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长期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启动编纂完整民法典,都因种种原因而搁浅。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编纂民法典作为重大战略部署出现在了党的最高政治报告中。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亲自部署、统筹推进,使民法典编纂进入实质性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写在前进的旗帜上,1954年第一次提出制定完整的民法典,到民法典高票通过,“六十六年磨一剑,近百年编一典”,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保护人民合法权益、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不变初心和光荣使命。
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原则体现了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民法典开篇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是立法目的,也是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民法典要回答的“时代之问”是什么?就国内而言,是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原则,就是把权利性的条文规定转为人民实际的美好生活。如果把民法典比作一座大厦,这座大厦有七层,每层分别安放着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等,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进入这座大厦,到不同的层次找寻自己权利保障的依据。这个过程看似个人行为,其实不知不觉中,每个人都参与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洪流当中。
民法典的立法体例和内容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权利、权益”等类似词语共出现了至少1593处,为人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从孕育到死亡、从摇篮到坟墓全方位的关照和护佑。民法典进一步巩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格权单列,和人身权、财产权并列加以平等保护的创新做法,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典第一条,赋予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表述顺序,将人身关系提至财产关系之前,既重视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又突出强调对人的特殊关照;增加特别法人的规定,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规定胎儿一定情形下的民事权利能力,使民法典对人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从“出生”提前至“孕育”;完善见义勇为条款,使救不救、扶不扶不再是两难选择;为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容进行丰富和法律确认;增加规定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应对老龄化社会;规范网购合同交易规则,较好平衡消费者和卖家双方的权益,体现公平正义;针对深度伪造、侵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实现制度正义;增加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为全球生态文明立法提供借鉴;规范高空抛物,保护人民头顶上的安全……一个个鲜活的条款,组成了人民合法权益保障的宣言书。
乱世用重典,盛世立法典。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将开始施行,这部凝聚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盛世法典,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对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为国人描绘了美好的生活图景。“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民法典通过的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就实施好民法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点要做好宣传教育、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干部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民法典,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使民法典成为推动工作的加速器、为民造福的工具书。
(作者单位:新乡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