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淅川县盛湾镇易地搬迁盛和社区

    □本报记者刁良梓本报通讯员张思坤

    曾几何时,搬出深山,住上新房,是很多大山人穷其一生难以实现的梦想。

    “你看俺这120平方米的大房子,宽敞亮堂,出门就是大马路,做梦也没想到,咱山里人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两年前,杨天赐一家五口从寺湾镇秦家沟村搬进了淅川县城光明社区,回想曾经山高路远的生活艰辛,他不禁百感交集。

    如今他居住的光明社区,文化休闲广场、医务室、学校、扶贫车间、超市等配套一应俱全,让搬迁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搬迁后的美好生活。

    这只是南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给山区群众带来巨大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2016年以来,南阳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的重大举措,坚持精准方略,坚持有解思维,蹚出一条具有南阳特色的易地搬迁新路子。

    2018年10月15日至16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南阳市召开。观摩组一行深入内乡县、淅川县观摩考察,南阳市务实高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机制、新举措、新成效连连点赞。观摩组一致认为,南阳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值得学习借鉴的新路子,真正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摘穷帽”。

    尤其是近两年,南阳在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拆旧复垦复绿、社区规范管理、后续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增收上下足绣花功夫,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

    合力攻坚

    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南阳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83户48848人,涉及8个县85个乡镇989个行政村,搬迁人数约占全省五分之一。

    沉重的任务如泰山压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南阳市发改委主任乔长恩说,要想确保搬迁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必须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

    南阳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南阳市市长霍好胜等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好后续扶持工作,重要工作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并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市脱贫攻坚“十大决战”重要内容,制订工作方案和考评细则,开展暗访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排名。严格落实南阳市发改委领导分包负责制,紧盯重点工作任务,一周一督导一会商,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推进调度会,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市、县、乡、社区四级联动,认真开展工程质量排查、“回头看”、问卷调查等专项行动,重点围绕房屋质量安全、基础设施配套、拆旧复垦复绿、社区规范管理、群众稳定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逐一整改落实,定期回访查看,务求工作实效。

    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建新必须拆旧”的要求,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原居住旧房及时组织拆除,并实行复垦和生态修复。截至2019年7月底,全市拆旧复垦复绿工作已全面完成,共拆除旧房13373户,复垦复绿面积6195.45亩,实现土地复垦交易面积5423.02亩,交易金额14.06亿元。

    为了确保工作高质高效推进,南阳主要围绕实际搬迁入住率、拆旧复垦率、设施配套率、稳定脱贫率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作为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考核的重要依据,奖惩分明。

    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

    桐柏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挑大梁的“拼命三郎”,自分管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3年间共协调召开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推进会25场,几乎每周至少一次前往现场督导工作进度,让1125户4268名贫困人员得到搬迁安置……

    在易地搬迁一线,像这样的基层干部太多太多。4年多来,南阳各级领导干部勠力同心、合力攻坚,累计完成投资28.32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社区201个、新建安置住房1.3977万套,4.8848万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踏上了幸福路。

    内外兼修

    搬出来的群众,要想环境优、生活好,不但要各种配套设施跟得上,社区服务水平也要跟得上,正所谓“内外兼修”。

    金秋时节,走进内乡县马山口镇汪沟幸福社区,在美丽默河映衬下,这个精致的社区显得格外静美。在文化广场上,广场舞跳得有模有样,热气腾腾的生活图景真实而美好。

    作为内乡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亮点,幸福社区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小菜园、公共浴房和公厕等服务设施,全面实施了道路硬化、排供水、照明、绿化、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在安置点建设上,南阳坚持按照“5个有”的建设标准,即建设有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综合性文化场所,内乡、南召、淅川、唐河等县结合实际,在“5个有”全覆盖的基础上增加了幸福大院(五保户集中供养)、公共浴房、小菜园生产生活设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一个集中安置点在确保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完善供气、供暖、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处理等设施,极大提升了社区服务保障水平。

    为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该市坚持把美好生活“五个新”作为社区管理导向,不断探索管护机制,制定出台村规民约管理办法,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党支部,筹建稳定的管护队伍,开展多形式活动评比、帮带活动,使社区管理初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按照“群众搬到哪里、支部建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的思路,在搬迁安置点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在全市201个集中安置社区建设基层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其中单独建设党支部35个,挂靠附近村党支部166个,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堡垒的作用,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在社区服务管理上,全市201个集中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做到了有办公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联系电话、有保障经费,各安置点设立了户籍、就业、就学、就医、社保、法律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结合安置点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美丽社区创建,建制健全建立了村规民约、“红黑旗评比”“楼道长”、环境卫生管理等制度,认真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庭院美化创建评比、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扎实做好垃圾净化、庭院美化、植被绿化、管理优化等工作,确保社区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同时加强安置点治安管理,根据安置点规模设置警务室、执勤点,加强安置点治安综合防控。探索规范安置点物业管理,选聘信誉好、管理规范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服务。

    按照“五个有”要求,南阳还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综合性文化场所,积极组建红歌队、篮球队、广场舞等文体活动队伍,电影下乡、“文化下乡”“戏曲下乡”等活动,多方位、多渠道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

    持续造血

    对于淅川县毛堂乡银杏树沟村贫困户罗金凤来说,搬迁不仅让她走出了大山,更让她有了“新梦想”。在毛堂乡集中安置点铭泽社区,罗金凤的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她则在小区外的扶贫车间上班,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老家的山坡地流转给企业种薄壳核桃,再加上套种的血参,一年收入6万多元。”罗金凤喜上眉梢。

    搬出来容易,稳定下来不容易,最关键的核心元素是产业和就业,贫困群众必须要有活干、有钱赚。

    在产业发展上,南阳坚持以后续产业为支撑,通过夯实发展基础,扶持后续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了多项目叠加增收的收入机制。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带动46378名搬迁群众脱贫,占“十三五”时期搬迁贫困群众总人数的94.9%。

    大力发展扶贫车间。该市坚持在已建成规模以上集中安置点围绕切纸加工、畜牧养殖、香菇种植、艾草加工、衣服鞋帽加工、轻工产品加工等产业,共建设扶贫车间168个,吸纳5311人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搬迁贫困户实现了“打工不离家、还能哄娃娃”的美好愿望。例如唐河县东王集乡在规划创业小区集中安置点的同时,同步规划了产业园区,目前已建成扶贫车间12个,积极招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已吸纳仲燕日用品、坤元食品、福顺陶瓷、铭城硅业、甜小糖食品、雷工机械、亿立商砼、柳楠实业等8家企业,有效带动30余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实现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3000元。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区位、产业优势,着力发展以粮食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轻工业加工、以薄壳核桃、油桃、软籽石榴、金银花、山茱萸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南阳黄牛、波尔山羊、小龙虾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采取合作帮扶、代种代养等帮扶模式,确保为每一个搬迁户提供1项可选择的特色产业。例如桐柏县大力推广“稻虾共作”“莲虾共作”的扶贫产业,专门开发了“龙虾贷”信贷产品,成立了“中国桐柏淮河源小龙虾协会”,把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小龙虾销售等实施一体化服务,统一包装,注册了“淮河源”鱼虾类商标,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良好局面。目前养殖面积超过两万亩,年产小龙虾5000吨,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积极引导搬迁群众从事龙虾生产,指导开办农家乐、农家餐厅等,有效带动搬迁户398户1487人脱贫致富。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采取“政府+公司+金融+贫困户”的光伏扶贫模式,累计投资42亿元建成光伏扶贫电站7119个,总规模58.2万千瓦,惠及8.4万户贫困户,带动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光伏收益“全覆盖”。

    在做强产业的基础上,该市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稳定增收。充分利用安置点“四靠”优势,扎实开展就业培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公共资源转移就业,公益岗位开发,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全部实现稳定就业,无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行兜底保障。一是多形式开展就业培训。按照“围绕就业抓培训、抓好培训促就业”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劳务培训工作,以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为重点,结合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和技能需求,定期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二是大力开发公益岗位。开发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河、护路、学校门卫、炊事员等“八大员”岗位,确保劳动力欠缺的11000余名搬迁群众依托公益岗位稳定就业。三是专门设立务工岗位。依托县城和乡镇工业园区安排务工就业,根据工业园区企业就业容纳情况,专门为贫困群众设置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安排有意向就业的搬迁群众进厂务工就业,全市已累计实现6292名搬迁群众到企业稳定就业。四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各项就业惠民政策,强化劳务输出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保障服务等工作力度,把劳务输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群众外出就业。五是依托扶贫基地就业。采取“县投资、乡建设、村所有、户收益”和“企业建、县奖补、乡监管、村占股、户分红”两种模式,有效带动7266人稳定就业。

    走马南阳,一排排美丽气派的楼房,一张张明亮灿烂的笑脸,一幅幅和谐美好的图景,无声诉说着易地扶贫搬迁带给贫困群众的无尽幸福。

    美好的生活仍在拔节生长,这里的群众在他们崭新的家园里,勤奋上进、明媚向善,一个更加美丽的明天正朝他们姗姗走来。

    本版图片均由南阳市发改委提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