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方城 “四个不摘”提质量脱贫攻坚奔小康

    独树镇光伏产业扶贫权兆阳摄

    □本报记者孟向东本报通讯员张中坡陈新刚董振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革命老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方城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县乡村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2019年5月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方城县等33个贫困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截至2019年年底,方城县10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18972户38263人稳定脱贫。2020年,剩余的贫困人口3756户7309人全部实现脱贫。

    脱贫摘帽以后,方城县委、县政府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重心不移、力度不减,建立脱贫攻坚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扩大脱贫成果,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摘帽不摘责任”

    强化攻坚责任体系

    方城县始终坚持脱贫攻坚首要地位,健全完善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倾力而为、人大政协全程参与的大扶贫体系,强化指挥调度,明确责任分工,做到全县脱贫攻坚一盘棋。

    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向县委、县政府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至少专题研究1次脱贫攻坚工作,县、乡党政正职坚持每月至少5个工作日用于扶贫。县委书记带头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遍访辖区所有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遍访本村所有农户。落实全县脱贫攻坚五大战区作战体系,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战区指挥长,实地督战指导,确保脱贫攻坚任务高效推进。

    完善提升攻坚体系。紧盯剩余脱贫任务,组建综合调度、基础设施、产业就业、项目资金、党建助脱贫、政策落实、作风纪律等9大专项攻坚组,持续落实调度会议、观摩评比等工作机制。2019年以来,先后召开调度会议和脱贫攻坚专项会议80余次。坚持观摩评比机制,对各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月观摩、月评比,季排名、季通报,树正导向、严格奖惩、激发干劲。

    着力攻克重点难点。对剩余贫困人口500人以上的5个乡镇和剩余贫困人口10户以上的122个行政村,实行县处级领导、科级干部包乡联村、挂牌督战制度,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克重点难点,确保工作落实精准“零遗漏”。

    强化基层队伍建设。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实行县处级党员领导统筹负责、乡镇班子成员包村整顿、第一书记驻村整顿、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帮扶整顿工作机制,培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牵头,每半年对村级脱贫责任组长、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帮扶责任人开展一次党建及脱贫攻坚工作集中培训,提升扶贫素质。严格执行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值班制度,将每周三定为村级接访日,及时答复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2“摘帽不摘政策”

    保持扶贫政策稳定

    方城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持续保持各项扶贫政策稳定,全面清除短板盲区,推动扶贫政策落实全覆盖。

    发展扶贫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瓜果蔬菜、苗木花卉、食用菌、畜禽养殖、旅游及旅游产品开发等特色产业,持续提升全县220个扶贫基地、车间带贫效益,稳定带动2000余名贫困群众每人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充分运用外出务工、本地安置、基地车间、公益岗位等形式,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业全覆盖,全县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2万人;持续提升光荣合作社带贫能力,带动全县16451户30235名贫困群众年人均稳定增收1000元以上;保持金融扶贫体系稳定,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力度,全县89家企业共使用扶贫贷款7.29亿元,累计为1.6万户贫困群众发放分红近2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5240户,户贷率21.85%;制定光伏差异化分配方案,严格落实差异化分配要求,保障贫困群众光伏稳定收益。通过各项产业就业增收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县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全部达4000元以上。

    强化政策落实,织密保障网络。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登记造册,严格落实各阶段教育补贴政策,每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8000余人。巩固提升医疗保障,推进健康扶贫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对贫困群众实行每人每年不低于100元的参保补助,确保参保率100%。加强贫困群众慢性病动态监测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织密织牢“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政康保、政福保”六层医疗保障网络,全县累计鉴定慢性病患者1.5万人。全面夯实住房保障,累计改造危房19644户,实现贫困群众危房改造动态“清零”。对全县227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情况开展全面普查、鉴定、改造、提升,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织密织牢兜底保障,落实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保障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全部享受低保和特困供养政策,实现贫困群众与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的高度重合。

    加强设施建设,衔接乡村振兴。完善乡村路网,2019年年底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村道路和20户以上自然村联村道路全部硬化。采取“县乡补、群众集、社会助”的办法,持续推进自然村排间道“排排通、户户通”硬化工程,累计完成3308个自然村,全县自然村“排排通、户户通”硬化率达99%以上。加快饮水工程建设,新建改造330处饮水工程,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结合“厕所革命”“坑塘治理”“三拆一改两治”等行动,充分发挥54座垃圾中转站作用,健全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彻底解决“农村垃圾哪里去”的问题,扮靓村容户貌。

    3“摘帽不摘帮扶”

    全面提升帮扶质量

    为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方城县选派552名优秀党员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抽调5777名公职人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了帮扶到村、到户、到人全覆盖。

    加强帮扶队伍管理。全面加强村级脱贫责任组长、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帮扶责任人“五支队伍”监督管理,坚持责任组长对分包村脱贫攻坚工作负全责,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五天四夜”驻村帮扶,帮扶责任人每月三次固定帮扶。实行扶贫干部乡镇、派出单位双重管理体系,落实半年述职评议、年度考核评定等管理机制。2019年年底,对全县30名“十优”“二十佳”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隆重表彰奖励,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制定精准帮扶举措。按照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和发展需求,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科学分类,对自愿发展产业的产业扶持,具备就业条件的落实就业帮扶,符合公益岗位要求的安置公益岗位,达到供养标准的落实供养政策,确保因人施策、精准施策。针对无自理能力和半自理能力的特殊贫困群体,制定《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保障实施方案》,推行集中托管、集中供养、集中托养、医养结合等“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充分利用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及闲置村部、校舍、厂房等基础设施,打造集中托养场所,精准安置特殊贫困人员入住,解决其稳定脱贫问题。全县累计建成集中托养场所111个,可提供床位5198张,已入住特殊贫困人员4120人。同时,按照“住得下、可持续、行得远”的总目标,探索出政策留人、机制留人、环境留人、服务留人、情感留人、文化留人“六留人”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入住人员的安全感和舒适度。2020年10月9日,全省兜底保障脱贫工作现场会实地观摩活动在方城县举行,省领导对方城县“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20年全县整合涉农资金3.25亿元,其中县级配套1.5亿元,有效助力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同时,认真谋划编制项目库,2020年共安排实施扶贫项目297个。

    4“摘帽不摘监管”

    健全完善监管体制

    方城县坚持把监测、督导、考评、检查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的有力举措,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强化监管制度,确保脱贫攻坚管理有力有效。

    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历年脱贫户和边缘群体,开展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排查,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从贫困源头阻击返贫和新致贫问题,共排查确定边缘户1013户2761人、脱贫监测户40户137人,并因人因户落实产业就业、医疗保险、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隐患。积极推进“防贫保”等保险政策,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返贫致贫等情况,通过保险机构快速理赔,切实筑牢防贫返贫的安全屏障。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坚持把干部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聚焦扶贫领域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监管责任,大力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聚焦扶贫领域突出问题,畅通县、乡、村三级信访渠道,24小时接收群众来电、来信,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专班督办,及时将问题解决到位。

    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坚持常态化监管考评,每季度对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前3名乡镇通报表扬,后3名乡镇大会上表态。围绕脱贫攻坚任务落实、扶贫干部履职、项目资金使用开展全方位、常态化暗访督查,发现问题下发督查令,交办乡镇及县直部门整改,定期复查,确保整改到位。同时,每季度组织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活动,以基本政策落实和基础设施提升为重点核心,集中排查整改、提质增效。

    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实行扶贫项目资金联审联批制度,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资金使用公示公告程序,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实现项目资金审计、监察全覆盖,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透明度,提升社会和群众参与度,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人员管理安全,切实发挥最大效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