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产业扶贫久久为功

    □本报记者 陈辉

    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相当于由“输血”变“造血”。做好产业扶贫,可以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同时激活发展动力,是久久为功的生动实践。

    特色农业、绿色养殖、乡村旅游、电商带货……我省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明确了八项扶贫产业、七种帮扶模式、四大脱贫平台,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产业扶贫政策支撑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之初的698万人下降至35.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1%,其中,产业扶贫带动脱贫415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52元,增幅连续8年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

    打造产业

    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产业扶贫,发展产业是根本手段。通过产业的发展真正让贫困群众受益,把贫困主体嵌入到产业的价值链中去,通过产业升值带动增收致富。我省发挥产业扶贫对脱贫攻坚的基础支撑作用,结合河南资源禀赋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扶贫产业,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局面。

    特色农业强。我省打好农业优势牌,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各展其美,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53个贫困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563万亩、优质花生1125万亩、优质林果388万亩、中药材43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73万亩,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71个,建设优势特色基地2721个,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2个,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093个,打造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6个,培育创建省级农业品牌263个。

    畜牧养殖旺。我省加快贫困地区生猪生产恢复。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生猪存栏3402.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43.8万头,均居全国第一位。牛羊等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也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其中,我省仅养蜂产业年产量就有70万箱(群),年产值50多亿元。优质畜草发展快,截至2019年年底,53个贫困县发展优质饲草作物65万亩、杂交构树种植5.72万亩。

    乡村旅游美。今年国庆黄金周,洛阳、济源、信阳等地的乡村民宿一房难求,生意火爆,乡村特色民宿已成为旅游新热点和山区农民增收新渠道。我省推进“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打造10个旅游扶贫示范县、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千家旅游扶贫示范户。截至目前,全省建设旅游扶贫示范县1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50个、旅游扶贫示范户1034户,带动贫困人口26万人。

    电商带货多。一根网线成为脱贫致富的信息桥,我省依托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挖掘农村电商发展潜力。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95个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综合示范对贫困县全覆盖。全省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21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2.35万个,实现所有贫困村服务全覆盖,在贫困村累计培育5740名电商扶贫带头人。2019年,全省通过电商促进农村产品上行415.7亿元,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5.93万人。

    光伏扶贫热。房顶铺上太阳能电池板,每户人家都能成为微型太阳能电站。我省自然光照比较充足,各地用好国家光伏扶贫有关政策,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全省纳入国家补贴目录范围光伏扶贫电站267.6万千瓦,覆盖110个县(市、区)、40万户贫困群众,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规模容量位居全国第一,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容量位居全国第一。

    培育载体

    建立一支精准扶贫生力军

    产业扶贫,载体为基。我省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加强载体建设,提升扶贫带贫能力,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精准带贫生力军,形成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大军中,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连市场,下帮农户,在帮扶弱小农户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省通过提升规范农民合作社、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全面提升带贫新型主体发展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贫困群众抱团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我省贫困地区发展带贫农民合作社1.02万家,家庭农场3.3万家,创建示范家庭农场1974家。

    培育龙头企业。加大项目资金和政策倾斜力度,扶持培育本地发展潜力好的优质企业;优化招商环境,招引外地龙头企业落户,带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和贫困群众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在53个贫困县培育省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300家、省级扶贫集群93个。全省培育各级扶贫龙头企业1334家,带动贫困人口41.8万人,其中认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77家,带动贫困户13.88万户。

    培育致富带头人队伍。致富带头人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培育致富带头人4.42万人,带动贫困群众14.83万户。

    培育产业指导员队伍。在全省9536个贫困村建立2.8万人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覆盖贫困户102.6万户,通过面对面开展政策宣传、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综合性指导,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建设扶贫车间。我省劳动力资源充足,各地有序开展扶贫车间建设,通过就业培训、产业促进、创业带动,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激发脱贫信心,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目前,我省共建设认定扶贫车间3820个,直接带动14.74万人就地就近务工就业,其中受益贫困户4.28万户、4.97万人。

    创新模式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需要贫困群众的广泛和深度参与,我省各地创新扶贫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转变贫困群众精神面貌,贫困群众参与度获得感明显提升。

    创新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小花生,大产业,脱贫致富‘金豆豆’”,正阳县探索创新“政府+科研机构+花生龙头企业+花生合作社+贫困户”的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全县98%的贫困户通过花生种植、加工、销售,实现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农民张嵩现身残志坚,在帮扶干部的支持和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通过养蜂率先脱贫,2018年成立嵩县黄庄乡甜蜜蜜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带动贫困户200余户,年养蜂总量达6000多箱,实现产值840余万元。

    创新旅游业带贫模式。新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模式,带动全县84.34%的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修武县加快实现小民宿带动大产业、助推大发展。目前,修武县通过民宿产业带动985户、352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

    创新电商带贫模式。“光山十宝”近年来火爆网络。光山县持续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构建了完善的电商生态体系,形成了电商带动农产品销售,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19年年底,光山县有电商从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贫困人口有2400人,73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光山县电商扶贫模式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创新新型主体带贫模式。夏邑县农民王飞创办的家庭农场和别人不一样,对有技术无资金的贫困户,帮助协调贷款;对没项目的贫困户,免费提供项目、技术及销售渠道;对没能力创业又不想承担风险的贫困户,招入农场打工,走出了“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贫困户务工+脱贫技能培训”的路子。兰考县创新搭建“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群众干中间”的产业扶贫模式,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24家,带动贫困群众16227户39816人。

    创新品牌扶贫模式。“留庄大米”“瓦岗红薯”“竹沟中药材”……确山50多个特色品牌农产品畅销省内外,该县依托全省品牌扶贫整县推进行动,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三品一标”数量从零起步增加到42个。洛宁县构建“政府+农产品地理标志+贫困户”“企业+三品+贫困户”等带贫模式。全县84家企业获得农产品质量品牌认证,建成63个品牌专业村,1.36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品牌带动走上脱贫致富路。

    创新技术扶贫模式。宁陵是产梨大县,省梨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帮助该县引进新品种(系)100多个,集成新技术新模式30余项,为梨农增收累计达1.6亿元。睢县成立脱贫攻坚特色产业专家服务团,实施“冬培训、春育苗、夏指导、秋促销”的“全天候”指导服务,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指导。目前,睢县共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850人,带动了全县特色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实现产业带贫32567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