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河报 >> 内容

叶县“造血式”产业扶贫让群众真脱贫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红汛通讯员范长坡焦萌

    本报平顶山讯12月23日,在叶县龙泉乡草厂村绿筑菌业有限公司菇房里,周玲正忙着采摘双孢菇。轻轻一摁,顺势一扭,双孢菇就脱离了菇床。

    “我之前在南方打工,一年到头落不住钱。厂子建成后就回这里干活,主要负责采菇、上料等,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可得劲。”周玲一边采菇一边说。

    叶县有不少像周玲这样的贫困户,得益于产业发展,纷纷脱贫致富。近年来,叶县以产业为基础,变“输血”为“造血”,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确立了光伏发电、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加工业、电商流通和乡村旅游六大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同时提出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点,按照“党建引领、联村共建、财政倾斜、金融服务、保险托底、廉情监督”的24字工作法,发挥“领头雁”和村企联动效应,撬动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滚雪球”式发展。

    此外,叶县持续推动“产业园+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以乡村振兴产业带为主线,规划建设任店镇韭菜产业园、龙泉乡食用菌产业园、常村镇艾草产业园、廉村镇辣椒产业园以及田庄乡、马庄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夏李乡循环农业产业园等,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该县确立韭菜、中草药、食用菌、辣椒、畜禽养殖五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主导产业,分别由县级干部担任首席服务官,组建工作专班,绘制“四张图谱”,开展“四个拜访”,全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搭建电商平台,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目前,全县554个行政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年收入超10万元的村25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