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厂房打造成都市新地标
安阳日报
查看原文
□高 倩
最近,杭州老厂房改建的“文化客厅”惊艳了众人。以前,当地拱宸桥桥西曾是工厂聚集区,如今,这片区域围绕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博物馆群,以博物馆的文化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成功转型。
拱宸桥桥西的这些老厂房见证了杭州近现代工业发展,承载了时代的记忆,同时又是大运河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市通过改建、利用,不仅留下了老建筑,还赋予其适用于现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功能,让运河沿岸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工业景观,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集聚场所。
让工业遗迹“开口”说话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武汉,曾经的“汉阳十里工业长廊”变身文化创意长廊。铺就京汉铁路的铁轨、锈迹斑驳的机床及汉阳铁厂的界碑等,讲述着“汉阳造”的近代工业故事,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工业遗迹变身代言人,打开了在新时代发展的路子,也让人记住了这座与时俱进的城市。
用好老企业、老厂房,收获的不仅是文化效益,也让地方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洛阳给老旧厂房加入时尚元素改建成文化产业园,预计将创造5000个就业岗位,年纳税额超过5000万元。可见,留住“老”记忆、盘活“老”资源、恢复“老”风貌,有助于重工业转型,有助于产出更多社会效益,有助于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我市也有着许多这样的工业遗迹,其中,位于城市西北、邻近殷墟保护遗址的豫北纱厂,曾是国内的知名企业,生产厂区占地面积约221亩。要让“老”资源结出新果实,我市不妨多学学外地经验,给这片老工业区以明确定位,让其既承袭珍贵的近代工业文明遗存,又与殷墟保护遗址等周边环境相宜,还要集合现代社会城市的综合功能,整合地方文化旅游资源,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让承载城市辉煌与记忆的老厂区重获生机,让这里变成能为本地人留住记忆、外地人流连忘返的老城新地标。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