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养老经

苏州日报 10-17 08:39 我要分享

郑板桥的养老经.jpeg

  人都会老,如何养老?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堪称“智慧老人”,60大寿撰写的一副对联,更是最佳养老经: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正确看待“康宁”。如今“过到六旬”的人,大都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十年“文革”,又亲历改革开放,尝遍苦辣酸甜,见过生,也见过死,对于生老病死,是有所觉悟的。年纪大了有些病痛,在所难免,不妨“想穿点”。一是积极治疗,而不是忧愁终日;二是科学保健,而不是“定欲成仙”。

   正确看待钱财。老年生活需要物质保障。大多数我辈老人,虽然没有陈立夫所说的有“老本”靠垫,但是所幸有一份养老金,一部分老人有民政托底救助。许多老人可以“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大部分人可以温饱。家有千间屋,只睡一张床;桌有百样菜,只有一只胃。钱多过钱多的日子,钱少过钱少的生活,才能“清闲”度日。

   正确看待生活。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精神追求。老人的精神生活,也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饱暖以后”可有各种各样的“思”,各种各样的“玩”,但是少不了的,是可以莳花弄草,读点书报,习书绘画,尽可能做到“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远离庸俗,至少不要恶俗。

   郑板桥终年72岁,在他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可谓自己养老经的实践者和成功者。如今,社会保障、医疗条件、生活水平提高,“70小弟弟,80不稀奇,90多来兮,100可期颐”。尽管老人有种种养老法,但是不妨有个共同追求:学习“智慧老人”郑板桥,在晚年生活中,体面、优雅、有尊严地老去。

责编:刘玉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