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西街村

河南日报 09-04 17:18 责编:周玉筝 我要分享

古城西门是西街村的入口 彦强摄

世袭翰林府 彦强摄

□郝子奇

  太行山在鹤壁西部停止了蜿蜒,华北平原在山下辽阔起来。在离太行山余脉不远的浚县,有个古村落名叫西街村,整体呈长方形,南端为丘陵,中、北部为平原,占地1.5平方公里,在元代已现雏形。

  西街村内有不少传统建筑,有文庙、王爷庙、浮山寺、白衣阁等。还有明城墙古遗址、古井、运河码头等遗迹。古代浚县八大景中的“岁寒双秀”“云溪燕语”都和它有关。村里,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有10多棵,还有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它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西街村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格局,街巷两旁和胡同深处,遗存大量传统民居,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16年1月,“西街村传统民居”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街村传统民居,有着中原太行文化圈的民居建筑风格,院落为一进四合院或多进院落,建筑由门楼、倒座、照壁、厢房、客房、楼房等组成,部分临街民居,为前店后院建筑布局。房屋大部分为砖石砌筑的硬山式灰瓦顶建筑,门楼多为传统退堂式门楼,正房门额砌有带题字的门头石匾,山墙墀头砖雕精美。

  西街村传统民居中,保存较完好的有十几处院落,如西大街世袭翰林府、王爷庙街王继安老宅、南山街刘氏宅邸、西后街张春和老宅、文庙街李岐山老宅、县前街武装部旧址片区老宅等,它们各具特色,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西大街世袭翰林府,建于清光绪年间,有厚重的历史和独特价值。

  翰林府主人姓端木,相传是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的后裔。端木家族世居浚县,据《端木氏家谱》介绍,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返京路经浚县,端木子贡的七十世嫡裔端木谦迎驾觐见。康熙封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相袭。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西巡回京路过汤阴县宜沟镇,端木谦请求赐匾,康熙至彰德(今安阳)行宫,为端木谦赐书“贤哲遗庥”。

  据端木氏后裔端木庆禄介绍,光绪年间,端木氏又在西大街大兴土木建起现在的世袭翰林府,将“贤哲遗庥”制成紫檀木匾悬挂于门头,大门两旁有楹联,上联为“举国咸修太史第”,下联为“普天同老贤人家”,匾联消失于民国时期。

  世袭翰林府由东西两院组成,院落坐南面北,北临西大街,南临西后街。两院南北总长60米,东西总宽35.5米,占地2130平方米。院内均为硬山式灰瓦顶建筑,墙体下部砌青石上部砌青砖。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建筑被改建或坍塌。2014年至2015年,浚县文物旅游局对世袭翰林府进行了全面维修,对损毁建筑进行恢复重建。

  重建后的翰林府东院分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七门相照”,东西两侧建筑对称分布。东院一进院正房为外出廊客厅(当地人叫客会),为族人议事和接待宾客的地方。东院二进院过厅(又叫穿堂屋)有五间,明间可通前后,次、稍间相通,门口设在过道内。东稍间地面有一地道口,地道可通二进院正中地下暗室。据曾在此居住的端木繁正介绍,地道原是储物用,抗战时期,浚县抗日志士常仙甫曾躲藏于此。西院一进院正面为过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带廊。西院二进院为楼院,东、西厢房和正房均为两层楼房。

  刘氏宅邸位于西街村老南山街的最南端,此宅系明代建筑,分为客位、内院和牛马三个院落,据说刘氏先祖曾为南方某地知县,致仕还乡建宅安居。这处宅邸有不少精致的建筑细节,最深处的主房,前有二柱为松杉木所制。木花棂窗的顶窗上雕有暗八仙图案,意在为主人辟邪防灾、祈福迎祥。

  西街村有座王爷庙,背后是一段悲壮的历史。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红巾军进攻浚县城,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率兵顽强抵抗,城破后王士元全家遇难。明朝浚县知县陆光祖在此建祠纪念,祠名“忠孝祠”,老百姓俗称“王爷庙”。逢年过节,到此上香烧纸的乡民络绎不绝,将王爷庙和南山街之间踩出一条路,老百姓叫它“王爷庙街”。王爷庙现存正房三间,保存基本完好。

  在西街村,像王爷庙街这样因官衙文化闻名的街巷还有文庙街,文庙街上有浚县老文庙,礼门墙上镶有石碑,碑文斑驳不清,依稀能看到“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落轿下马”的字迹。

  西街村的西大街长约600米,东起文治阁,西至西城门,自明朝起直至上世纪80年代,西大街都是西街村乃至浚县县城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

  它自古是交通要道,明清时期,各类小吃、饭庄、茶馆、粮店、绸缎布匹、中医药铺分列街道两厢,集中了众多老字号,马帮、推车队、挑夫队往来贸易、川流不息。

  西大街至今保留着商业古风。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夜晚华灯齐放,沿街门店大开,游人如织,有着历史传承的众多浚县小吃,令游人流连忘返。

  义兴蒋烧鸡系蒋连成(号老壁)所创,至今已传300余载。清顺治年间,蒋家人在祖传秘方基础上改进,使得烧鸡色味俱佳,可与道口义兴张烧鸡齐名。浚县梨膏糖以雪梨或白鸭梨和中草药为主要原料,添加冰糖、橘红粉、芝麻、姜末等熬制而成,有祛痰化瘀之功效。

  吴庄饸饹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为浚县特色小吃。子馍也叫石子馍,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子馍采用的都是上等面粉,配上油、葱花等制成火烧,再加入肉丝放到烧得滚烫的鹅卵石上炕熟,再浇入鸡蛋烤熟。油酥咸香的火烧,配上丝丝嫩滑的鸡蛋,味道好极了。

  在浚县,但凡婚丧嫁娶或招待尊贵客人,多以八大碗宴客。八大碗有十个盘八个碗两个汤,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烹饪技法,好吃又好看。

  西大街沿街门店中,还有多家店经营着传统工艺美术品。浚县泥咕咕起源于隋末,2006年,泥咕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社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西街村社火是浚县社火中较大的一支,历史悠久,世代传承,保留节目有高跷、秧歌、狮子、花篮、竹马、二鬼打架等。

  大平调剧种起源于明代,西街村人李德平是浚县大平调剧团主演,2011年5月,大平调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遗”名录,李德平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浚县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西街村以独特的风韵,彰显着自己的存在。它厚重的历史,让人们留恋不舍。它又不断翻开新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