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冲动”辞职频发,是任性还是无奈?

人民日报 08-19 15:11 责编:刘克军 我要分享

最近,有关年轻人辞职是否需要冷静期的话题登上热搜,并很快激荡起了舆论场上的不同声音。所谓的离职冷静期,是指在辞职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司和员工中若有一方后悔,经协商后可以恢复劳务关系。对此,支持的一方表示,“裸辞一时爽,事后悔断肠”,冷静期的设置可以给情绪主导下的冲动决定留有挽回余地。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一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人提出离职看似是一时冲动,实则是问题积压已久后的最后爆发。

640.webp (9).jpg?x-oss-process=style/w10

而在这一议题的讨论过程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冷静期的设置被限定在年轻人这一特定群体之上,言外之意便是他们更容易一时冲动,做出“任性”决定。诚然,日常生活中,“年轻气盛”等俗语不断固化着这一刻板印象,新闻报道中90后、00后“一言不合就离职”“一要求加班就辞职”等内容,也使一些人产生了“现在的年轻人太意气用事”的观感。

可是这种过于以偏概全的描述,其实并未设身处地地站在年轻人的视角上思考。以“年轻人太冲动”来掩饰公司管理不科学、员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真正问题,更是需要警惕的一种倾向。

与新闻报道中的戏剧化不同,现实中大多数年轻人的离职决定都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对于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房租、餐饮等相对高昂的生活成本,更是让“裸辞”等看似潇洒的选择沉重起来。理性衡量之下,若非实在难以忍受,谁又会抛开相对稳定的工作,把自己推向前途未知、失去稳定收入的险境之中呢?我们必须看到,除了一小部分人夺人眼球的任性,离职更多是年轻人的无奈。

640.webp (10).jpg?x-oss-process=style/w10

面对年轻人的离职心思,一味指责他们“不冷静”“不踏实”,劝导他们要“忍所不能忍”,不仅不能优化他们的职场环境,反而容易被职场PUA(指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所利用,削弱年轻人在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时的话语权。换言之,若是职场小白发现自己被套路,拿着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报酬,一直做着不能提升专业能力的重复性工作,还被老板不断画着根本难以实现的“大饼”,谁又能说他们的“冲动”离职不是及时止损的明智之举呢?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年轻人最后的离职原因看似是因为一些小事,甚至是简单的一句“干得不开心”,由此让人误以为他们太冲动。其实,这些理由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有时候,上下级之间沟通的不畅通,也容易让各类误解日渐累积,最后走向矛盾难以弥合的境地。

因此,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与其盲目指责年轻人不够冷静、不负责任,不如先认真分析真实原因,进一步讲求日常管理上的方式方法,建立平等畅通的沟通机制,加强情绪疏导与情感照拂,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对于这代青年更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等特点,也不宜机械地加以否定,把他们套用到既有的体系之中,而应该激发他们的活力,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职业成长。职场之中,只要能做好员工的权益保障,赢得人心,又何必再为“留不住人”而发愁呢?

640.webp (11).jpg?x-oss-process=style/w10

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在深思熟虑、做出离职决定后,仔细梳理过往历程中自身和公司存在的问题,对此后的职业发展也大有裨益。正如《深夜食堂》的作者安倍夜郎所说:“辞职从来不是对当下的逃避,而是对未来的选择。”如果简单地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公司,任由自己情绪化处理问题,那么就永远都意识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陷入“辞职-找工作-再辞职”的怪圈之中,最终耗费的是自己的青春。

总之,不要用简单的一句“太冲动”来解释年轻人离职,才是解决真正问题的前提。

你觉得年轻人“冲动”辞职,是因为啥?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讨论。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