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在树上” 这样的作文真该给满分?

南方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 潇湘晨报 我要分享

      近日,浙江省2020年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了舆论热议。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但大量网友质疑文章“矫揉造作”,也有北京大学教授、普林斯顿的博士等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批评。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以上是《生活在树上》的首段。这篇文章大量运用了生僻词、学术语句,引用了一些不太常见的典故,几乎都由长句组成。有网友调侃称,仿佛在考长难句解析。

  文章有为了造长句而导致的小量语病,以及部分对引用的典故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的地方,但如果说词不达意,倒也不至于。要说炫技,肯定有;晦涩难懂,的确;矫揉造作,也许;但够不够得满分?按照高考作文的要求、阅卷标准和其他高考作文的横向比较,大概是可以的。

  当然,承认这是一篇现行标准下可以得满分的作文,并不代表认同这是一篇成熟的好文章,让准备高考的学生甚至所有人都来学习。作家马伯庸表示,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问题在于,没这个必要,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

  实际上,这篇文章结尾部分的点题句“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就写得很好,也是大部分人都能理解的“人话”。问题在于,如果通篇都使用平实的语句,表达同样的观点,还能不能获得满分?很可能不行。甚至这位作者日常写作时,也不会这样写——这才是最吊诡的。

  不妨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高考作文究竟考的是什么?是学生的遣词造句技巧、能否逻辑自洽还是思辨能力?这样的考核标准是否与语文教育的目标相吻合?

  比起对这篇作文该不该得满分的讨论,其实更多的是对浙江教学月刊社将这篇满分高考作文以范文形式展示出来的质疑。无论是否认为这篇文章值得满分,都不会否认,这并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写作方向和方式,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副教授陈建新也在点评的最后表示“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问题是,只要这篇作文以“满分”的方式呈现了,就必定会造成模仿。高考作文书、培训机构的作文辅导都是以过去的满分、高分作文作为经验来分析和传授的,这是不以阅卷组和发布刊物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况且,以这篇作文目前的讨论度,还可能造成大规模的模仿。模仿成什么样是另一回事,但这个方向显然是跑偏了。

  无论是将学校内的写作训练当作公共表达的“前奏”练习,或是将二者完全割裂,都应当明白,公共表达需要“说人话”。公共表达是为了输出观点,为了交流和探讨,能够让人理解是顺畅沟通的前提,“说人话”是最高效也是最基本的方式。这当然不等于说文风和词句的美感不重要,只是刻意的晦涩没有必要,也并不显得更高级。这或许可以让一篇文章在高考中得高分,但却不能让它得到赞许,甚至都难以传播。

      据浙江教学月刊社微信公众号“教学月刊”介绍,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中国知网显示,浙江教学月刊社是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管、主办的面向中小学师生,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育类报刊社。

      附:浙江卷2020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陈建新,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各方热议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资深传媒人朱学东在微博评论称,“高考作文考什么?我想无非就是主题,围绕主题的展开的逻辑演绎,遣词造句能力等等。这篇满分作文,在这三方面是够格的,无论是主题,逻辑和文字表达。” 朱学东称,“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学,但是,出现了,罕见,更应该鼓励。这个意义上,给满分,我也不反对。”

  8月3日,作家马伯庸在微博评论称,前述文章很难用“满分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他称,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词、生僻典故以及祓魅与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

  但马伯庸认为,问题在于,没这个必要。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阅卷老师身上。这位作者有阅读量,有知识面,也有表达能力,战术上选择也没问题,未来必有前途。只是在战略上,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

   您认为这样的作文应该给满分吗?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