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我与新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第一次去獐岛,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明媚的春天。

  当时,我在农村电影队工作,与另一名放映员,乘船走水路上岛放电影。渔业队派几名健壮后生接迎,身背肩扛,翻过一道岭,流了一身汗,才将笨重的放映设备搬到小学校操场。

  晚上放映,用的是当地柴油机发的电,电压不稳,一部《英雄儿女》音响忽高忽低。尽管如此,渔民们仍看得兴致勃勃。电影一结束,发电机关闭,全岛一片静谧。

  海岛当时不仅文化生活贫乏,物质生活也很匮乏。一口老井,水又咸又涩。粮食供给以玉米高粱为主,每人每月只供应二斤大米。放完电影,在岛上歇一夜,伴随着潮水起落声入睡。

  再去獐岛,适逢八一建军节,从电影公司调来一部新片。放完电影,赶上海面刮大风,水急浪高,渔船开不出去,我们被困在岛上。待的时间久了,吃饭就成了问题,所幸滩上的杂色蛤多的是。两天时间里,一日三餐,上顿蚬子,下顿鲜蛤,开始确实是美味,可是连着吃,肠胃就不舒服起来。第三天,突然接到信息,有一艘渔政船停靠在后口避风,这才得以搭船离开。

  此后不久,我调到外乡镇上班,重返獐岛,是三十年后的事情了。

  从龙态河港口乘船艇直驶獐岛。一路风驰电掣,往昔五个小时的水路,如今只用了七八分钟。上岛换乘面包车,行驶在环岛滨海路,眺望岛屿全貌,过去的茅草民舍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渔家楼阁。岛,还是这座岛,可时代进步了,这儿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好像有了灵性,一切都变得灵动起来,看山山青,看水水绿,蓝天白云,景色旖旎,是一处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朋友引导我走进村里的荣誉室,这里陈列的荣誉铭牌,记录着獐岛的变化之路——跟随着新中国七十年行进的脚步,这座小岛一改贫穷落后的面貌,变得丰足宜居、光彩熠熠。

  晚饭过后,我们出门欣赏夜景,岛上灯火辉煌,似乎在与远处海上的渔火遥相呼应。宽敞的海滨广场上响起悠扬的音乐,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引得游客啧啧称赞。广场旁边,我遇见初次登岛时结识的吕女士,她的儿女们都在经营海岛旅游项目,生活再不用多操心,现在她一门心思养生,争取亲眼见证獐岛更美好的未来。

  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富强,定会为这小小的海岛渔村带来更大的福祉。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