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更多的地打更多的粮

    人物名片

    左图: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

    □本报记者马涛刘红涛

    2月13日,在周口市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的麦田里,阳光下,田间弥漫着一丝温润。

    抓了一把泥土,又拔了几棵麦苗,看了看根部……“‘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前段时间的雪下得真是时候,够墒了。”作为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近50岁的刘天华种了半辈子地。以前种地总在盼望中度过:盼着风调雨顺,盼着少病虫害,盼着多打粮。从改革开放初期一家人种五六亩地,到如今合作社托管近2万亩地,刘天华“盼”了半辈子了。

    “爸,走吧。”儿子刘记森打断了刘天华的思绪,“咱们每块地都安装有测量的仪器,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风力、墒情等,你还非要跑地里用你的老办法测墒。”刘天华抬头看了一眼站在地头的儿子:面容清秀,戴着一副金丝边近视镜,穿着黑羽绒服黄皮鞋,这哪像个农民。不可否认的是,儿子2014年农校毕业后回家当农民,给他和合作社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新技术、新理念、新机械,与他们这些老农民相比,儿子更注重思变和创新。

    刘记森开车带着父亲回到了合作社,这个“90后”的新农人今天有个重要任务:检修合作社的15台植保无人机。“过了年,就要‘一喷三防’了,趁着天气好,把无人机检查一遍。”扇叶是否有松动、动力组是否有问题、螺丝上紧没有……刘记森看得仔细查得认真。

    刘天华站在旁边,插不上手。“真没想到,1万多亩的麦田,就这些家伙,两天就能喷完。”刘天华指着这一排无人机说,以前,靠人背药桶去打药,一天打不了几亩地,弄不好人还容易中毒。“这些无人机都是儿子回来后添置的,也正是有了它们,合作社托管的土地从2014年的2000亩发展到如今的近2万亩。”

    “现在知道好用了,刚开始我想买无人机可是遭到了你和社员们的一致反对啊!”刘记森笑着说,“老一辈农民是‘种田不用学,人家咋做我咋做’,我们新农人种田讲技术、讲科学、讲效益,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病虫害检测,再到收割时间等,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毕业这几年,刘记森已经拉来了15个大学生“入伙”,大部分是“90后”,他们为合作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他们还购买了配肥机、烘干机、进口拖拉机等各种先进的农机器械,耕、种、管、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科学种田”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法宝”。

    “科学种田、技术当先”“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等标语在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墙上随处可见。“我是新农人,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刘记森指着标语说,“务农、为农、富农,就是我们爷俩的幸福追求!”③5

    记者手记

    同样是对农业新技术发展的理解,“意想不到”成了老农民刘天华的口头禅,新农人刘记森则全身上下透着一股闯劲和干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无论是老农民刘天华还是新农人刘记森,都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新时代,他们看好农业发展前景,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在农村展现一番新作为。

支持
反对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